

然而,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飛速重塑教育形態(tài)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正面臨新的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共同塑造我們的未來:一份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明確指出,數(shù)字技術的泛化正逐步侵蝕人類的生態(tài)認知能力,因而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需同步關注維護人與自然的緊密聯(lián)系。真實體驗缺失、自然感知力退化、生態(tài)意識弱化,已成為智能時代值得關注的教育隱憂。
在此背景下,我們亟須思考:智能技術如何負責任地融入自然教育,重建人與自然的深層聯(lián)結,激發(fā)學習者更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又如何規(guī)避技術對生態(tài)與人文可能造成的剝離風險?如何在中小學校的學校文化、空間設計、課程建設、學科教學、活動開展中融入自然教育,并促成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
為此,《新課程評論》雜志特別策劃“智能時代,自然教育何為”專題,期待匯聚教育研究者、一線教育實踐者的智慧,探索自然教育在當下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共同為中國自然教育在數(shù)字化時代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學術支持與實踐參照。
本期專題以下維度供您參考(包括但不限于):
2.中小學自然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3.家校社協(xié)同推進自然教育實踐探索
4.自然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學校校園空間設計
5.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與自然教育的融合實踐
6.自然體驗學習的發(fā)生機制及教學啟示
7.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農村中小學學校建設與課程開發(fā)
8.“自然缺失癥”的教育干預及策略
……
1.文稿形式為研究論文,不接收工作總結、工作方案、課題報告、教學設計、教學實錄。
2.來稿可就上述任一維度進行論述,也可圍繞話題自選維度。
3.建議小切口,立足真實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具有豐實的實踐支撐。能給讀者帶來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啟發(fā)。忌泛泛而談。
4.字數(shù)在7000字左右。投稿時請附查重報告,重復率20%以內。
5.文章應包含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請參照國家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等必備要素。如文章需標注課題信息,需包括立項單位、立項時間、立項名稱、項目編號。不得標注與文章內容無關的課題。
6.投稿文章中需注明姓名、單位、職稱、職務、地址、郵編、電話、郵箱信息。
7.參考文獻既需要在文中以[1](上標)這樣的格式標注,也需要按照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在文末提供完整的信息。
楊老師
407484239@qq.com
★ 約稿不一定表明能被刊用,所有來稿均需經過三審,質量為先。
★ 稿件一經采用,將寄送樣刊和相應稿酬。請確保投寄作品系個人原創(chuàng),且沒有在其他報刊雜志、書籍或網絡平臺上公開發(fā)表。凡向本刊投稿被錄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刊將其作品在中國知網、《新課程評論》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傳播。
★ 自來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未收到回復,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 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費,也未委托任何單位組織、個人、代理機構收取。
《新課程評論》雜志(CN 43-1530/G4,ISSN 2096-1324)是由中南出版?zhèn)髅郊瘓F主管的教育類綜合期刊,國內、國際公開發(fā)行。
雜志以“評新課程,論大教育”為理念,關注大教育議題,倡導大教育視野,旨在刊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以理性、建設性助力教育發(fā)展,展示一線教育教學成果,加強學術交流對話,服務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雜志以中小學校長、教師、教研、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及社會各界關心教育的人士為讀者對象。
創(chuàng)刊九年,雜志訂閱總量200多萬冊,有650余篇文章被“學習強國”全文轉發(fā),有130余篇文章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平臺轉載。
雜志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中國知網及CNKI系列數(shù)據庫來源刊”。
自創(chuàng)刊,《新課程評論》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素質教育》《中學化學教與學》《初中語文教與學》《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高中語文教與學》等刊中,全文轉載量排名全國前列。
評新課程,論大教育。《新課程評論》設置「名家」「專題」「探索」「縱橫」「研究」「弦歌」等欄目,刊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以理性、建設性助力教育發(fā)展,展示一線教育教學成果,加強學術交流對話。
刊物國內外公開發(fā)行。郵發(fā)代號為:42-145。
聯(lián)絡我們
投稿信箱:XKCPL01@126.com
郵購信箱:XKCPL02@126.com
聯(lián)系電話:0731-84415816
通訊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五一大道新華大廈2樓
請 您 關 注
▼
一 本 樸 素 的 教 育 雜 志

微信編輯 | 編輯部
一審 | 楊志平
二審 | 余孟孟
三審 | 鄭 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