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教授關于三國史特別是三國歷史地理的研究著述頗豐,讓他來寫《三國解密》這樣的“小書”,確實是信手拈來。這本面向歷史愛好者的普及作品,將三國歷史從小說中剝離出來,讓大家了解到,從漢末天下大亂到西晉三分歸一,《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與其本來的面目究竟有多大的差別。


《三國演義》中的“三絕”形象,和歷史反差最大的當數(shù)曹操。即便羅貫中秉持“擁劉反曹”的觀點,也不得不在漢末烽煙中肯定曹操的才能。宋杰教授在比較袁紹和曹操時,重申了這一觀點。
作者要給曹操洗刷的“冤屈”還不止這些。曹操在徐州屠戮百姓,《三國演義》不但表揚了仗義出兵的劉備,還順帶美化了執(zhí)掌徐州的陶謙。作者從陶謙實際為人入手,分析認為張闿劫殺曹嵩,陶謙也難逃干系?!度龂尽防锏挠涊d固然慘烈,不過需要承擔主責的絕非曹操。
關羽的兵器和張飛的形象,小說里算是一錯一對。八十三斤的關王刀,一聽就是夸大之詞,但張飛“武能上陣廝殺,文能工筆書法”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作者從南方特別是川渝等地非常濃重的張飛崇拜講起,分析這一離譜判斷的來源。燕人張翼德的形象沒有“撥亂反正”,但老百姓祭祀煙火不斷,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三國故事和傳說的影響力。
孫權在《三國演義》中整體比較正面,這和其執(zhí)政前期的形象基本吻合。不過,英主難敵歲月的侵蝕,執(zhí)政時間可以進入中國皇帝總榜前列的孫權,在后期犯下一系列錯誤。呂壹就像后世的錦衣衛(wèi),孫權在他的慫恿下殺了一批大臣。然而,這只是個開場。伴隨晚年孫權的“兩宮爭寵”,則將孫吳前期留下的家底抖摟得干干凈凈。后人都罵孫皓暴虐,其實除開最后投降不說,末帝的人生經(jīng)歷簡直就是孫權的翻版。
陸遜火燒連營,在夷陵拯救了東吳。最后,他卻在位極人臣之后離奇暴亡。作者向讀者推斷出幕后的黑手,也點明孫權之后見到陸抗時,曾主動表示愧對其父。有人認為劉備父子對待趙云也有不公,認為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子龍將軍被虧待了。作者又從《蜀志》章節(jié)名稱的排名入手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歷史上的趙云遠沒有小說里那么英勇。







諸葛亮的故事可以說是《三國演義》的戲核,作者也給足丞相面子,拿出幾個專題來論證孔明先生的全能。作者甚至認為,小說都未曾寫盡諸葛亮的全部才能。然而,面對這樣“千古一人”,劉備對諸葛亮依然存在著不小的戒心,不但在諸葛身邊安排了不少親信,而且在入蜀后讓他專心搞后勤不問軍事。
宋杰教授列舉的例子并非空穴來風,特別是托孤時對李嚴的安排明顯有其深意。不過,很多學者都在研究中指出,諸葛亮在輔佐后主時,已是實打實的權臣,也越權乃至顛倒君臣關系做了一些非分之事。這些雖然都成了后人攻擊諸葛亮的素材,但至今所有知名學者都承認,諸葛亮的確是蜀漢的忠臣,這種信念也的確亙古未有。人們懷念他,祭奠他,崇拜他,連后繼北伐的姜維也跟著沾光,形象一下子高大了很多。如果宋杰的推斷為真,那么,劉備所在的惠陵,如今大門外卻要掛上武侯祠的招牌,也算一報還一報了。
本書的問題在于書中問題的排序有些混亂,沒有按時間排序或按國別歸類。這部作品主要面向的是歷史初學者,對奔著宋杰教授名頭而來的讀者來說,難免會有點失望。其實,大家也要寫小書,至少讓很多人理解歷史和小說在很多地方的天壤之別,這樣也是大功一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