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紙曾刊載了文章《“秋暮夕月”與中秋節(jié)起源》,其中寫道:“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于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jié)上面的美麗傳說……”這里的“吳剛折桂”應(yīng)為“吳剛斫桂”。
斫,讀作zhuó,從斤石聲,義為用刀斧砍削。吳剛是神話里居住在月亮上的仙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边@里講的是月宮中有蟾蜍和桂樹,吳剛被“謫令”砍伐桂樹,但此樹受傷后會立刻愈合,怎么也砍不倒。后世因此有了“吳剛斫桂”的故事,上述文章說的正是此事。
漢語中有“折桂”一詞,和月宮也有關(guān)系。據(jù)《晉書》記載,郤詵舉賢良對策,名列第一,晉武帝問他如何自評,郤詵回答:“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币蛟聦m有蟾有桂,唐以來牽合兩事,將科舉及第稱為“蟾宮折桂”。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鎮(zhèn)朝經(jīng)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之梯步?!庇纱丝芍?,“折桂”的是應(yīng)試考生,“斫桂”的才是吳剛。(辜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