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4號共讀人:徐靜
讀沈嘉柯老師《人間幸有好詩詞》中《李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又一位文學(xué)巨匠》一文,對這位“詩仙”的認(rèn)知又多了層扎實的注解。
世人總愛驚嘆李白詩句的酣暢靈動,仿佛那才氣是天生自帶的光環(huán)。
而沈老師卻點出了被“天才”濾鏡遮蔽的真相:“李白的詩,看起來流暢易懂,特別天才,以至于太多人覺得他全靠天賦靈感。其實,李白也不是天才,他也大量用典,大量化用,旁征博引,知識面特別廣。他的寫作,靠的也是手不釋卷,博覽群書?!?br>
我向來偏愛李白的詩,愛那種“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愛那種“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的豪邁,字里行間的大格局總讓人讀后心胸開闊。
而沈老師的解讀,更讓我明白這份“大氣”背后的根基——不是憑空而來的靈光乍現(xiàn),而是書海浸潤出的厚積薄發(fā)。
正如文中所言:“哪有什么天生才子寫得好,想要寫得‘感天動神’,寫到‘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的境界,還是要先去多讀書,多多益善。唯有站在一代代名家高手的肩膀上,學(xué)好他們的本事,用好他們的文學(xué)遺產(chǎn),才能有自己的新鮮花樣。讀的多,寫得好,當(dāng)然有資格狂傲?!?nbsp;
李白的“狂”,從不是空穴來風(fēng)的自負(fù),而是建立在博覽群書、吃透傳統(tǒng)后的底氣。他把前人的智慧嚼碎了、消化了,再以自己的性情熔鑄成獨樹一幟的詩風(fēng),這才有了那些穿越千年依然滾燙的句子。
最后那句“文學(xué)之道,勤奮用功,多讀多寫,是永遠(yuǎn)的王道”,更是戳中了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原來即便是李白這樣被仰望的“詩仙”,也逃不開“臺下十年功”的樸素真理。這讓我想起自己讀他的詩時,只覺暢快淋漓,卻未曾細(xì)想那字句背后藏著多少典籍的沉淀、多少筆耕不輟的打磨。
原來真正的天才,從來都是把別人眼中的“天賦”,活成了日復(fù)一日的“功夫”。李白的詩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釋放豪情,更是如何以勤奮為階,在傳承中開出屬于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