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里有個事兒,聊起來特別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就是那些咱們以前覺得特別高大上、一說買車就繞不開的德國品牌,比如奧迪、寶馬、奔馳,它們最近在電動車上的新設計,好像有點讓人看不懂了。
就拿奧迪來說,那四個圈的車標,多經(jīng)典啊,簡直就是身份的象征。
可是在他們新推出的E5 Sportback這款電動車上,這四個圈居然沒了,換成了“AUDI”這幾個英文字母。
這一下就感覺味兒不對了。
不光是奧迪,寶馬和奔馳也跟著搞起了“創(chuàng)新”,設計出來的電動車,讓好多網(wǎng)友直呼“丑哭了”、“一言難盡”。
這就讓人納悶了,這些曾經(jīng)引領設計潮流的德國大廠,到底是怎么了?
他們這么大刀闊斧地改變自己,把最經(jīng)典的東西都給扔了,難道就是為了討好咱們中國市場嗎?
可問題是,這樣的改變,真的是我們中國消費者想要的嗎?
咱們先具體看看他們都干了啥。
在不久前的慕尼黑車展上,奧迪算是開了個頭。
那款E5 Sportback,車標一換,整個車的辨識度瞬間降低了百分之八十。
你要是把那幾個字母擋住,扔到一堆國產(chǎn)新勢力的車里頭,估計沒幾個人能一眼認出這是臺奧迪。
這感覺就像一個一直穿西裝打領帶的紳士,突然換上了一身不合身的嘻哈風,還把自己的名牌給撕了,別人看著別扭,他自己可能也覺得不自在。
奧迪官方的說法是,四個圈代表了燃油時代的輝煌,現(xiàn)在要擁抱電動化,就要有所突破。
這話聽著挺有道理,但給人的實際感覺就是,為了改變而改變,甚至有點自暴自棄,把自己最值錢的品牌資產(chǎn)給扔了。
再看看寶馬,新出的iX3概念車,車身側面和尾部設計得還挺簡潔流暢,有點電動車該有的未來感。
可壞就壞在那個前臉上了。
寶馬最經(jīng)典的就是那個“雙腎”格柵,結果在這臺車上,不僅變得巨大無比,還加上了發(fā)光功能。
晚上開在路上,就像兩個碩大的發(fā)光鼻孔,顯得特別突兀。
這種設計,說是前衛(wèi)吧,又有點用力過猛,說是創(chuàng)新吧,又感覺丟掉了寶馬一直以來的那種運動和優(yōu)雅的氣質。
很多網(wǎng)友開玩笑說,寶馬的設計師是不是被競爭對手策反了,不然怎么會搞出這么個東西來。
奔馳也沒能逃過這股“創(chuàng)新”的風潮。
以前一說奔馳,大家想到的就是沉穩(wěn)、豪華、大氣,特別是那個立在車頭的“三叉星徽”,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
可到了新的純電GLC上,為了追求極致的低風阻,整個車身被設計得圓滾滾、滑溜溜的,一點棱角都沒有,被大家形象地比喻成一個“電動大鼠標”。
那種屬于奔馳的莊重感和威嚴感,可以說是一點兒也沒剩下。
BBA這三家,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樣,集體對自己引以為傲的設計傳統(tǒng)動了刀子,試圖用一種全新的、甚至可以說是怪異的面貌,來告訴中國消費者:看,我們?yōu)榱四銈?,已?jīng)變得不一樣了。
然而,從網(wǎng)上的反應來看,這番“苦心”似乎并沒有得到認可,反而引來了大量的吐槽和不解。
那么,這些德國巨頭為什么非要這么做呢?
背后的原因其實挺現(xiàn)實,也挺無奈的,那就是他們在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真的賣不動了。
咱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就說今年上半年,奧迪在中國的總銷量下滑了超過百分之十,而純電動車型的銷量更是慘不忍睹,暴跌了將近四分之一,半年加起來才賣了不到八千輛。
要知道,現(xiàn)在國內一些新勢力品牌,一個月就能賣出上萬輛。
不只是奧迪,保時捷的跌幅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八,奔馳和寶馬也都有兩位數(shù)的下滑。
眼看著中國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些曾經(jīng)的“優(yōu)等生”心里能不著急嗎?
于是,他們就開始找原因。
很可能在他們內部的討論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我們的車在中國賣不好,是不是因為設計太保守、太“德國”了,跟不上中國年輕人的審美?
所以,他們認為問題出在了“臉”上,只要換一張更年輕、更“中國化”的臉,就能重新贏得市場。
奧迪中國區(qū)的負責人甚至公開表示,那個四環(huán)標束縛了電動化的手腳。
這種邏輯,說白了,就是把技術和產(chǎn)品力上的不足,簡單地歸咎于了外觀設計。
這就好比一個廚師做的菜不好吃,他不去研究火候和調味,反而覺得是盤子不好看影響了食客的胃口。
這顯然是找錯了方向。
中國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難道我們真的就因為一個車標、一個格柵的樣式,就去決定買不買一輛幾十萬的車嗎?
當然不是。
大家現(xiàn)在買電動車,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體驗。
比如說,續(xù)航里程扎不扎實,能不能跑長途?
充電速度快不快,會不會有里程焦慮?
車里的那塊大屏幕好不好用,系統(tǒng)流不流暢,語音助手聰不聰明?
輔助駕駛功能靠不靠譜,能不能在堵車或者跑高速的時候幫上忙?
在這些核心的技術和體驗層面,很多德系電動車和我們頂尖的國產(chǎn)品牌相比,確實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不少人反映,一些德系電動車的車機系統(tǒng)反應遲鈍,操作邏輯復雜,語音識別率低,感覺就像是幾年前的智能手機水平。
而這些,恰恰是每天開車都要接觸到的東西,直接影響著用車的心情和便利性。
過去,這些德系品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自負,總覺得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不太愿意和外部,特別是中國的科技公司進行深入合作。
他們寧愿自己關起門來慢慢搞研發(fā),結果就錯過了中國智能化和電動化飛速發(fā)展的這幾年。
當我們的企業(yè)在電池技術、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領域已經(jīng)迭代了好幾輪的時候,他們才后知后覺地發(fā)現(xiàn)自己落后了。
這才是影響他們銷量的根本原因,是“里子”出了問題,而不是“面子”。
所以說,現(xiàn)在這種“砍標換臉”的做法,更像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無奈之舉,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戰(zhàn)略上的迷失。
他們把力氣用錯了地方,試圖用最簡單、最表面的方式來解決一個復雜而深刻的問題。
他們可能還沒真正理解,中國用戶需要的,不是一輛拋棄了自身靈魂、長得奇奇怪怪的“特供車”,而是一輛既保留了德系車優(yōu)秀的制造工藝和駕駛質感,又能提供頂尖智能化和電動化體驗的現(xiàn)代汽車。
我們欣賞經(jīng)典,但也擁抱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經(jīng)典的傳承與現(xiàn)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而不是這種為了迎合而進行的、粗暴的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