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幼明先生1996年所作《贈某劉姓外來工》一詩:“事業(yè)全憑下苦功,無須怨命嘆途窮。項王力拔山何壯,盡在劉郎一擊中。”此詩立意高遠(yuǎn),氣勢雄健,表面詠史,實則勵志,以歷史興亡之鏡,照見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可能。詩人借項羽與劉邦的對比,巧妙點出“英雄未必出身貴,草莽亦可定乾坤”的深刻哲理,為一位姓劉的外來務(wù)工者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首句“事業(yè)全憑下苦功”,開宗明義,直指成功之本在于勤奮與實干。此句如警鐘長鳴,打破“命由天定”的迷信,確立“事在人為”的信念。在1996年,外來工群體常被視為邊緣人,生活艱辛,前途渺茫。詩人以此句告誡:無論出身如何卑微,只要肯下苦功,便有改變命運的希望。此語雖簡,卻蘊含《荀子·勸學(xué)》中“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的積累之道,也呼應(yīng)了“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訓(xùn)。它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對現(xiàn)實最清醒的認(rèn)知——沒有捷徑,唯有奮斗。
次句“無須怨命嘆途窮”,進(jìn)一步破除消極情緒?!霸姑笔侨跽叩男膽B(tài),“嘆途窮”是失敗者的哀鳴。詩人以“無須”二字堅決否定,展現(xiàn)出一種剛毅不屈的生命態(tài)度。此句令人想起阮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悲嘆,然阮籍是士人失意,孫詩卻是勸人奮起;又似李白《行路難》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頓,然李白終以“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作結(jié),孫詩則從一開始就摒棄悲情,直入主題。命運或許不公,道路或許艱難,但真正的強者,從不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
第三句“項王力拔山何壯”,筆鋒一轉(zhuǎn),引入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英雄氣概的人物之一,他勇猛無敵,叱咤風(fēng)云,八千子弟起兵,巨鹿之戰(zhàn)破秦主力,一度主宰天下。詩人以“何壯”二字,極言其威勢之盛、氣勢之雄。然而,如此英雄,最終卻敗于劉邦之手,自刎烏江。此句看似在贊美項羽,實則為下句蓄勢——再強大的對手,也有被擊敗的可能;再不可撼動的地位,也有崩塌的一天。
結(jié)句“盡在劉郎一擊中”,是全詩點睛之筆,也是詩人真正要表達(dá)的核心?!皠⒗伞奔戎冈娭兴浀膭⑿展と?,又巧妙暗指漢高祖劉邦。劉邦出身卑微,乃一介草民,曾任亭長,好酒及色,世人多輕之。然正是這樣一個“無賴”之人,卻在楚漢之爭中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建立大漢四百年基業(yè)。詩人以此典故告訴這位外來工:你雖今日漂泊異鄉(xiāng),身份低微,但只要你有志氣、肯努力,便如劉邦一般,擁有顛覆命運的力量?!耙粨簟倍郑馕渡铋L——它可能是你在工地上完成的關(guān)鍵一錘,可能是你掌握的一門技術(shù),也可能是你抓住的一次機遇。正是這看似平凡的一擊,卻可能成為改變一生的轉(zhuǎn)折點。
此詩最妙之處,在于將“劉”姓這一偶然的姓氏,升華為一種象征。姓劉之人,未必是皇族,但只要有志向、有行動,便可如劉邦一般,從底層崛起,成就事業(yè)。這不僅是對個體的鼓舞,更是對所有平凡勞動者的致敬。它告訴我們:歷史從不只屬于強者,也屬于那些默默奮斗、等待時機的“劉郎”。
全詩短短四句,卻如一篇微型演說,邏輯嚴(yán)密,層層遞進(jìn):先立奮斗之本,再破宿命之惑,繼以項羽之強反襯,終以劉邦之逆襲點題。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以歷史為證,以姓氏為引,將一位普通外來工的命運,置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賦予其英雄般的尊嚴(yán)與可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千千萬萬外來工正是憑著“下苦功”的精神和“不怨命”的志氣,用自己的一次次“擊打”,筑起了城市的高樓,也改變了自身的命運。此詩,正是他們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