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靜

重讀沈嘉柯老師《后來認識的男性都不如前男友》里的這段文字,依舊被那份清醒的犀利擊中:“好的肯定有,前提是,你得自己繼續(xù)進化成更好的人,值得優(yōu)質男選了你就不用劈腿了。最后,男朋友也不過是個伴,結婚了還是一個伴。有些男人,花心本能太旺盛,你是優(yōu)秀合格的,他也還是會劈腿。而劈腿,是情感關系的大罪,還是可以原諒的偶爾犯錯,取決于你自己的尺度?!?/span>

比起沉溺于“遇不到比前任更好的人”的哀怨,沈老師的話像一把精準的鑰匙,直接點破了核心——不是優(yōu)質的人不存在,而是當自己還未成長到足夠匹配的高度時,便難入彼此的視線。更難得的是,他沒有停留在“挑人”的層面,而是給出了更根本的答案: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伴侶,“自我進化”才是永恒的課題。

24歲那年,我也曾直面過家里的“催婚風暴”。媽媽天天念叨“不多接觸男孩子,怎么知道自己適合什么”,爸爸更是覺得“女孩子別太辛苦,早點嫁人有人養(yǎng)才舒服”。但我始終沒被這些聲音打亂節(jié)奏——那時的我,心智尚未成熟到能經(jīng)營好一段感情,工作也處于需要全力扎根的階段,更想多讀書、多沉淀,把時間花在讓自己“變扎實”上。
我始終覺得,年紀輕輕,該先謀生再謀愛。依賴他人的“被養(yǎng)著”,終究是懸在空中的安全感;只有自己站穩(wěn)腳跟,把工作做扎實、把思想變豐富,靠自己成為自己的靠山,這份踏實,才是任何關系都拿不走的底氣。沈老師的話,不過是把這份“自我成長優(yōu)先”的堅持,說得更透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