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看似古樸,卻直指人心——它揭示了教育與人生的終極目標:內(nèi)在德性的覺醒、對社會的關懷、對至善境界的追求。而現(xiàn)代人焦慮場景,如凌晨刷手機、在朋友圈中對比他人成就、陷入自我懷疑與不滿足,正是對“明明德”缺失的映照,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這句話與現(xiàn)代人焦慮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
《大學》首句揭示的“人之道”與現(xiàn)代“工具人”的對比。“明明德”:強調(diào)人要喚醒自己內(nèi)在的光明德性,即善良、智慧、自律、責任等人性中最寶貴的品質(zhì)。這是“成為人”的第一步。現(xiàn)代人的異化,在快節(jié)奏、功利導向的社會中,人們往往淪為“工具人”,只看重效率、成就、地位,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成長與德行的修養(yǎng)。其焦慮根源,當一個人失去了內(nèi)在價值的錨點,就會不斷向外求索,通過比較、炫耀、消費、點贊來確認自我價值。這種“外求”的生存方式,正是焦慮的溫床。
其次,“親民”與現(xiàn)代社會的疏離感。“親民”:不是簡單的“親近百姓”,而是強調(diào)一種責任與擔當,是將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福祉緊密相連。現(xiàn)代社會的孤獨與疏離,朋友圈看似熱鬧,實則虛假連接。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展示“高光時刻”,卻難以建立真正的情感鏈接。這種焦慮,往往是他看到別人的“成功”,卻看不見他們背后的掙扎;他感受到的不是激勵,而是落差。這種落差源于“親民”精神的缺失——我們不再將他人視為命運共同體,而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再次,“止于至善”與現(xiàn)代人對意義的迷失。“止于至善”:意味著人生應追求一種圓滿、高尚、恒久的價值目標,而不是短暫的欲望滿足?,F(xiàn)代人的追逐,很多人陷入“目標—達成—再目標”的循環(huán)中,不斷追逐下一個“成功”,卻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而焦慮的本質(zhì),是對“意義”的迷失。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活,不知道什么才是值得一生追求的。于是焦慮就變成了人生的常態(tài)。
縱觀現(xiàn)代焦慮的三大表現(xiàn)形式。一是比較型焦慮。朋友圈中他人的“成功”激發(fā)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落后了?本質(zhì)是對“自我認知”的缺失。二是未來不確定性焦慮。社會變化太快,職業(yè)、科技、價值觀都在劇變,讓人對未來充滿不安。本質(zhì)是缺乏“定力”和“內(nèi)在方向”。三是存在感焦慮。擔心被時代淘汰、被遺忘、被忽視。本質(zhì)是對“我是誰”的不確定。這三種焦慮,都指向了一個問題:我們失去了“內(nèi)觀”的能力,也失去了“向上”的方向。
因此,從《大學》出發(fā),如何緩解現(xiàn)代人的焦慮?一是重拾“明明德”:內(nèi)修與自省。建立內(nèi)在的價值體系,學會自我肯定,而非依賴外部評價。每日自省,認識自己的德性、志向、情緒與行為。二是實踐“親民”:建立真實的人際連接。拒絕虛幻的社交表演,回歸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持與價值共鳴。將自己與社會連結(jié),從“我”走向“我們”。三是追求“至善”:樹立人生理想與信仰。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只是“成為什么”,更是“成為什么樣的人”。追求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如智慧、慈悲、藝術、真理等。四是重構(gòu)“大學之道”:讓教育回歸本心。現(xiàn)代教育過度強調(diào)技能與就業(yè),忽視了人格養(yǎng)成與精神成長。應倡導“全人教育”,培養(yǎng)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的人。
總之,焦慮不是終點,而是覺醒的起點。個體的焦慮,是千萬現(xiàn)代人的縮影。但正是這種焦慮,也是一次自我覺醒的契機。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失去了“明明德”,就可以重新找回;當我們感受到“親民”的缺失,就可以努力修復;當我們迷茫于“至善”,就可以開始探索。
《大學》的第一句話,既是古人的智慧,也是現(xiàn)代人的藥方。它提醒我們:焦慮的根源,不在別人比你快,而在于你忘了自己為何出發(fā)。愿你在紛繁世界中,不被比較綁架,不為虛榮所困,堅定地走在“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