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是不是很笨呀?” 看著兒子捏著被揉皺的數(shù)學試卷,眼眶紅紅的樣子,我的心猛地一揪。那是他小學三年級第一次數(shù)學測驗,65 分的成績,在滿分 100 分的試卷上格外刺眼。他指著試卷上密密麻麻的紅叉,聲音帶著哭腔:“班里同學都考 80 多分,就我不會做這些題,我肯定是太笨了?!?/span>

那一刻,我差點說出那句常掛在嘴邊的話:“你就是上課不認真聽,才考這么差,跟笨不笨有什么關系!” 但看著他低垂的腦袋,像被霜打蔫的小草,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拼音總學不好,也曾怯生生地問媽媽 “我是不是很笨”,媽媽當時皺著眉說 “這點小事都學不會,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那句話像一根刺,讓我自卑了好多年,遇到難題總下意識覺得 “我不行”。
我深吸一口氣,蹲下來接過他的試卷,指著其中一道錯題說:“你看這道題,只是把‘加法’算成了‘減法’,說明你會解題思路呀,就是太著急了。而且這道應用題,你畫的線段圖特別清楚,比媽媽小時候厲害多了,怎么會笨呢?”
兒子愣了一下,抬起頭看著我,眼里帶著一絲不確定:“可是我好多題都不會做……”“不會做很正常呀,” 我摸著他的頭說,“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數(shù)學還考過 50 分呢。咱們把不會的題圈出來,一道一道慢慢來,你肯定能學會。” 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分析試卷,他發(fā)現(xiàn)很多錯題都是因為粗心,還有兩道題是沒學透徹。當他自己算出正確答案時,眼睛亮了起來:“媽媽,原來我不是笨,就是沒認真!”
后來我才知道,那天他在學校被同桌開玩笑說 “你這么笨,以后別跟我一起玩了”,心里早就委屈極了,回家看到試卷,更是徹底繃不住。而我的回答,像給了他一顆 “定心丸”,讓他知道 “考不好不是因為笨,而是可以通過努力改進”。
反觀小區(qū)里的另一位媽媽,每次孩子考得不好,都會當著外人的面說:“這孩子就是笨,怎么教都不會,隨他爸!” 久而久之,那個孩子越來越沉默,上課從不主動舉手,遇到不會的題也不敢問老師,甚至偷偷在日記本上寫 “我是個笨孩子,沒人會喜歡我”。有次手工課,他做的小燈籠歪歪扭扭,老師想鼓勵他,他卻低著頭說:“老師別費勁了,我太笨了,做不好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童年時期的自我評價,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人格發(fā)展?!?孩子問 “我是不是很笨”,其實是在尋求 “自我認同”,他們不確定自己的能力,只能通過家長的回應來判斷。如果家長說 “你就是笨”,會讓孩子形成 “固定型思維”—— 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笨就意味著永遠學不好,從而失去努力的動力;而如果家長能像 “拆禮物” 一樣,幫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告訴他們 “暫時做不好不代表笨,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就能幫孩子建立 “成長型思維”,讓他們相信 “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
有次兒子學騎自行車,摔了好幾次,坐在地上氣呼呼地說:“我太笨了,連自行車都學不會!” 我沒有說 “加油,你一定能學會”,而是蹲下來問他:“剛才摔的時候,是不是沒掌握好平衡呀?我們試試把腳蹬子調(diào)慢一點,眼睛看著前方,媽媽在后面扶著你?!?他半信半疑地站起來,按照我說的方法嘗試,沒過多久,居然真的能自己騎一段路了。停下來的時候,他興奮地大喊:“媽媽,我學會了!我不是笨小孩!”
在那之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很少再說 “我是不是很笨”,反而會主動說:“媽媽,這個我暫時不會,但我可以多練幾遍”“這道題有點難,我再想想辦法”??粗絹碓阶孕诺臉幼?,我越發(fā)慶幸,在他第一次問 “我是不是很笨” 時,我沒有用否定的話語打擊他,而是給了他 “被看見、被接納” 的底氣。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經(jīng)歷 “自我懷疑” 的時刻,他們可能因為一次失敗、一句玩笑,就否定自己的能力。而家長的回答,就像一盞燈,要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讓他們敢于直面困難;要么熄滅他們心中的光,讓他們在自卑的陰影里徘徊。
所以,當孩子問 “媽媽,我是不是很笨?” 時,請別急著否定或指責。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告訴他們:“你一點都不笨,只是現(xiàn)在還沒做好。媽媽相信你,只要找對方法,慢慢來,你一定能做到。”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能給孩子一生的勇氣,讓他們在未來的風雨中,始終相信 “我能行”,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