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貫休:《送盧瞻罷廬陵幕歸閿鄉(xiāng)》?
文行成身事
從知貴得仁
歸來還寂寞
何以慰交親
芳草色似動
胡桃花又新
昌朝有知己
好作諫垣臣
注釋?
廬陵幕?:指盧瞻曾任廬陵(今江西吉安)的幕僚職務。
閿鄉(xiāng)?:古縣名,在今河南靈寶市,為盧瞻歸鄉(xiāng)之地。
諫垣臣?:諫官,古代指規(guī)諫君主的官員,如諫議大夫。
胡桃?:即核桃,詩中或暗喻時光更迭。
譯文?
文章德行成就一生,可知仁德最為珍貴。
歸鄉(xiāng)后仍覺寥落,如何慰藉親友之情?
芳草顏色仿佛顫動,胡桃花又綻放新枝。
昌明盛世幸有知己,望你成為諫官賢臣。
歷史背景與創(chuàng)作背景?
唐末五代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唐末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黃巢起義(875-884年)加速了唐朝的滅亡。907年朱溫篡唐,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政權更迭頻繁(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南方則形成多個割據(jù)政權。
貫休生活于這一動蕩時期,雖為詩僧,但詩中常隱含對時局的關切,如“昌朝”一詞既指唐末亂世,也暗含對清平政治的期待。
貫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時期?:
貫休
(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人。7歲出家,詩風奇崛,擅畫羅漢,晚年入蜀受前蜀主王建禮遇,封“禪月大師”。
此詩作于貫休游歷荊南(今湖北江陵)期間,約895-901年。當時他因得罪荊南節(jié)度使成汭被逐,詩中“寂寞”或映射其漂泊心境。
盧瞻的身份與仕途?:
盧瞻生平記載較少,從詩中可知他曾任廬陵幕僚,罷官后歸鄉(xiāng)閿鄉(xiāng)。貫休以“文行”“得仁”贊其品德,尾聯(lián)“諫垣臣”則勉其重返仕途,反映唐末士人“出仕-歸隱”的矛盾心態(tài)。
藝術特色與思想內涵?
結構布局?:
首聯(lián)立論?:以“文行”“得仁”定調,強調儒家“仁義”立身的價值觀。
頷聯(lián)抒情?:“寂寞”直寫盧瞻罷官后的落寞,反問句式強化關切。
頸聯(lián)轉境?:“芳草”“胡桃”以春日景物過渡,暗喻生命循環(huán)與希望。
尾聯(lián)勖勉?:收束于“諫垣臣”,寄托對友人重返仕途的期許。
意象與用典?:
芳草?:化用《楚辭》“春草萋萋”意象,喻生機與離別之情。
胡桃?:新花象征時光流轉,隱含“重整旗鼓”的勸勉。
昌朝?:既指唐末亂世,亦暗含對“諫臣”濟世的期待,反映貫休“外佛內儒”的思想。
貫休的創(chuàng)作風格?:
此詩語言凝練,對仗工穩(wěn)(如“文行”對“歸來”),與其慣常的夸張風格形成對比,體現(xiàn)“溫柔敦厚”的一面。
同期作品如《春送僧》亦以松柏喻志,與此詩“松柏心”異曲同工,均凸顯禪意與士人精神的交融?。
作者詳解與后世評價?
貫休的思想特點?:
雖為僧人,詩作多涉社會現(xiàn)實,如《酷吏詞》諷刺貪官,此詩則顯儒家入世理想。其“孤云野鶴”之喻(見《獻錢尚父》)亦見于本詩對盧瞻的勉勵。
唐末文人常借送別詩表達政治抱負,貫休此詩即通過“諫垣臣”寄托對清平政治的向往。
歷史地位?:
《四庫全書》評貫休詩“骨格天成”,此詩“溫柔敦厚”與其諷刺詩形成有趣對照?。
詩中“昌朝有知己”一句,可對比其《寄景地判官》“昌朝正急賢”,反映貫休對賢臣治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