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奢侈品,不跟風消費,畢業(yè)不擠大廠‘996’,寧愿找份薪資不高但時間自由的工作……”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的 “低欲望生活” 逐漸引發(fā)關注,有人將其等同于 “躺平即放棄”,認為年輕人失去了奮斗動力;但事實上,當代大學生的低欲望生活,并非消極逃避,而是對傳統(tǒng) “拼命內卷、盲目消費” 生活模式的反思與重構。這種看似 “佛系” 的選擇,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消費邏輯、職場規(guī)則與價值標準,悄然重塑著當下的社會規(guī)則。
?

一、躺平≠放棄:低欲望是 “主動選擇”,而非 “被動妥協(xié)”?
很多人對大學生低欲望生活存在誤解,將其與 “放棄奮斗” 畫上等號。但深入了解會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低欲望,是經過理性思考后的 “主動選擇”—— 他們放棄的不是 “努力”,而是 “無意義的內卷”;降低的不是 “追求”,而是 “不必要的欲望”。?
某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小林,拒絕了互聯(lián)網大廠的高薪 offer,選擇入職家鄉(xiāng)的公益組織,月薪僅 4000 元?!按髲S的薪資確實高,但每天要加班到半夜,犧牲健康和生活去換錢,我覺得不值得?!?小林說,“公益組織的工作雖然薪資低,但能幫到需要的人,還能有時間看書、運動,這種生活更符合我想要的‘松弛感’?!?對小林而言,低欲望不是 “躺平擺爛”,而是放棄 “用健康換高薪” 的傳統(tǒng)路徑,選擇更契合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
還有不少大學生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不買溢價過高的潮牌,轉而選擇性價比高的平價服飾;不跟風出國旅游,而是利用周末探索周邊城市;不盲目報考無關證書,而是專注提升專業(yè)能力。這種低欲望,本質上是 “去浮躁、重本質” 的理性選擇 —— 放棄外界定義的 “成功標準”,回歸自我需求的核心,這與 “放棄奮斗” 有著本質區(qū)別。?
二、重塑消費規(guī)則:從 “盲目攀比” 到 “理性務實”?
大學生的低欲望生活,首先沖擊著傳統(tǒng)的消費規(guī)則,推動消費從 “符號化” 向 “實用化” 轉變,從 “盲目攀比” 向 “理性務實” 回歸。?
過去,消費常常帶有 “身份象征” 的意義 —— 穿名牌球鞋是 “潮流”,用高端手機是 “面子”,買奢侈品包是 “成功”。這種消費邏輯下,很多大學生為了 “不落后”,不惜透支生活費、借貸消費,陷入 “為消費而消費” 的陷阱。而如今的大學生,更注重消費的 “實用性” 與 “性價比”:買衣服優(yōu)先考慮舒適度和耐穿度,而非品牌;買電子產品關注功能是否滿足需求,而非是否是最新款;聚餐選擇實惠的家常菜館,而非高端餐廳。?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正在影響整個消費市場:平價服飾品牌銷量上升,二手交易平臺用戶激增,“極簡消費”“理性種草” 成為熱門話題。某電商平臺數(shù)據顯示,2024 年大學生群體 “平價實用型” 商品銷量同比增長 35%,而奢侈品相關商品銷量下降 12%。大學生用 “低欲望消費” 投票,倒逼商家放下 “溢價營銷”,更注重產品的實用價值與性價比,推動消費市場向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向發(fā)展。?
三、重塑職場規(guī)則:從 “996 內卷” 到 “工作生活平衡”?
大學生的低欲望生活,還在重塑職場規(guī)則,推動職場從 “以工作為中心” 向 “工作生活平衡” 轉變,從 “唯薪資論” 向 “價值匹配” 回歸。?
過去,“高薪 = 好工作”“加班 = 努力” 是很多人默認的職場規(guī)則,大廠 “996”“大小周” 成為常態(tài),不少人即使身心俱疲,也不敢輕易放棄。但如今的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不再只看薪資高低,更關注工作強度、休息時間、職業(yè)價值是否與自我需求匹配。他們拒絕 “無效加班”,重視 “帶薪休假”,追求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為了工作”。?
這種需求的轉變,正在倒逼企業(yè)調整職場規(guī)則: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推行 “彈性工作制”“遠程辦公”,減少不必要的加班;部分互聯(lián)網企業(yè)取消 “大小周”,增加員工福利;一些企業(yè)在招聘時,主動標注 “不加班”“工作生活平衡”,以此吸引年輕人才。某職場調研顯示,2024 年大學生求職時,“工作強度”“休息時間” 的關注度首次超過 “薪資水平”,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大學生用 “低欲望求職” 推動職場規(guī)則變革,讓 “人性化工作” 不再是奢望。?
四、重塑價值規(guī)則:從 “單一成功” 到 “多元精彩”?
最深遠的是,大學生的低欲望生活,正在重塑社會的價值規(guī)則,打破 “只有買房買車、年薪百萬才是成功” 的單一標準,推動 “多元成功” 的觀念普及。?
過去,社會對 “成功” 的定義高度統(tǒng)一 —— 年輕時拼命賺錢,中年時擁有房、車、存款,退休后安享晚年。這種單一的成功標準,讓很多人陷入 “內卷焦慮”,即使不喜歡當下的生活,也不敢輕易改變。而如今的大學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定義 “成功”:有人認為 “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成功”,有人覺得 “有時間陪伴家人就是成功”,有人覺得 “能幫助他人、實現(xiàn)社會價值就是成功”。?
這種多元的價值觀念,正在影響整個社會:“自由職業(yè)者”“數(shù)字游民” 不再被視為 “不穩(wěn)定”,反而成為年輕人羨慕的生活方式;“公益創(chuàng)業(yè)”“鄉(xiāng)村支教” 受到更多關注,成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新路徑;“慢生活”“極簡主義” 被更多人接受,成為新的生活潮流。大學生用 “低欲望生活” 打破單一的價值枷鎖,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賽道上,定義屬于自己的 “成功”,讓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包容。?
大學生的低欲望生活,不是 “躺平放棄”,而是對傳統(tǒng)生活模式的反思與重構,是對不合理社會規(guī)則的溫和反抗。它推動消費回歸理性,倒逼職場走向人性化,讓成功標準更加多元 ——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在一點點重塑社會規(guī)則,讓未來的生活更符合人性需求,更具溫度與活力。我們不必對 “低欲望” 過度焦慮,而應看到其背后的積極意義,接納多元的生活選擇,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中,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