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余溯
出品 | 潮起網「加盟指南」
“3萬元開新能源小店,政策補貼+總部全扶持”——閃開新能源這句宣傳語,精準戳中了中小創(chuàng)業(yè)者對“萬億新能源賽道”的入局渴望。在“雙碳”政策加碼與新能源車保有量激增的背景下,這個主打“新能源充電+電池服務+配件零售”的加盟項目,憑借“輕資產、低門檻、強剛需”的定位快速鋪開市場,短短兩年簽約門店超800家。
但熱鬧背后,“設備故障率高”“總部扶持縮水”“盈利不及預期”的投訴也逐漸浮出水面,讓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陷入“上車還是觀望”的糾結。對于手握小額資金、想蹭新能源紅利的加盟者而言,閃開新能源是能穩(wěn)定盈利的“靠譜生意”,還是借風口收割加盟費的“短期項目”?
政策紅利與模式創(chuàng)新的雙重加持
閃開新能源能在加盟市場快速崛起,核心在于踩中了新能源產業(yè)的政策風口與市場剛需,構建起差異化的加盟價值體系。
其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紅利賦能,依托新能源產業(yè)的國家戰(zhàn)略支持,加盟門店可享受多重政策利好。部分城市對新能源充電設施給予最高5萬元的建站補貼,閃開總部還能協助加盟者申請“小微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補貼”“電費優(yōu)惠政策”,僅政策紅利就能覆蓋30%的前期投入。
從市場需求來看,2024年全國新能源車保有量突破4000萬輛,而公共充電設施缺口達200萬個,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的充電需求更為迫切,閃開“社區(qū)店+縣域店”的下沉定位,恰好填補了市場空白,部分縣域門店開業(yè)即實現日均充電服務30單以上的業(yè)績。
輕資產加盟模式大幅降低了創(chuàng)業(yè)門檻,精準適配中小創(chuàng)業(yè)者的資金實力。與傳統(tǒng)新能源充電場站“百萬級投入”不同,閃開推出“10-20㎡迷你店”“30-50㎡標準店”兩種店型,單店啟動資金可低至8-15萬元,僅為行業(yè)平均水平的1/5。總部通過“集中采購+標準化配置”進一步壓縮成本。
充電設備由總部與特來電、星星充電等頭部品牌合作定制,采購價較市場價低20%-25%。電池檢測、配件零售等輔助業(yè)務無需額外備貨,采用“總部直供+按需配送”模式,降低庫存壓力。更關鍵的是總部的“一站式扶持”,從門店選址、資質辦理(如電力增容、營業(yè)執(zhí)照)到設備安裝調試,全程由總部專人對接,最快30天即可開業(yè),零行業(yè)經驗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能快速上手。
模式創(chuàng)新形成的多元盈利結構,提升了門店的抗風險能力。閃開突破了單一充電服務的盈利局限,構建“充電服務+電池服務+配件零售+廣告變現”的四重盈利體系。充電服務按0.6-0.8元/度的差價盈利,日均充電500度即可實現月入9000元。電池服務涵蓋檢測、保養(yǎng)、租賃等,單次檢測收費50-100元,電池租賃月均收益可達3000元。配件零售主打快充線、車載充電器等高頻剛需產品,毛利率達45%。
門店門頭與充電區(qū)廣告位還能承接本地商家投放,額外增加被動收入。這種“主副業(yè)務互補”的模式,避免了單一依賴充電服務的淡旺季波動,部分成熟門店月均凈利潤可達2-3萬元。
硬件品質與服務支撐的雙重落差
盡管風口與模式優(yōu)勢突出,但閃開新能源在實際運營中暴露的產品與服務短板,成為制約加盟者盈利的關鍵瓶頸,首當其沖的是核心設備的品質問題。
根據加盟者投訴平臺數據,項目設備相關投訴占比達42%,核心問題集中在充電設備穩(wěn)定性不足。部分門店的直流快充樁頻繁出現“充電中斷”“電流不穩(wěn)”等故障,故障率高達15%,遠高于行業(yè)5%的平均水平。
更嚴重的是設備維修滯后,總部合作的維修團隊多為第三方外包,響應時間常超過24小時,部分縣域門店因設備故障停業(yè)3-5天,直接損失營收上萬元。
有加盟者反映,“總部宣傳設備‘兩年質保、終身維護’,但實際質保期內維修仍要收配件費,終身維護更是‘口頭承諾’”,設備品質與售后的短板,直接影響門店口碑與復購。
總部扶持的“表面化”與加盟者的高預期形成鮮明反差,尤其在運營指導與流量賦能上嚴重縮水。項目宣傳的“全程一對一運營指導”實際存在明顯的階段分化。
簽約前的選址、裝修階段服務響應及時,但開業(yè)后的運營支持大幅減弱,不少加盟者表示“開業(yè)后總部對接人失聯,咨詢營銷問題僅能收到通用模板回復”。承諾的“流量賦能”更是名不副實,總部宣稱的“線上平臺導流”僅為在自有小程序上標注門店位置,未投入抖音、美團等平臺的精準推廣。所謂的“社群運營支持”也僅提供通用話術模板,缺乏針對本地車主的精準運營方案。
對比特來電“總部統(tǒng)一投放區(qū)域廣告+線上平臺流量分成”的扶持模式,閃開的運營支持顯得蒼白無力,導致不少門店陷入“開業(yè)即滯銷”的困境。
盈利模型的透明度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加盟者的顧慮,宣傳的“月均凈利潤2-3萬元”存在明顯水分。不少加盟者簽約后發(fā)現,實際運營成本遠高于總部測算。電力增容費用平均高達2-3萬元,未被納入前期成本預算。
設備能耗、人工成本(至少需1名全職員工)每月額外增加5000-8000元。而總部收取的“品牌管理費”(月營收的3%)與“設備維護費”(每月200元)更是隱性支出。
更關鍵的是盈利測算未考慮市場競爭變量,隨著本地加油站、停車場紛紛自建充電設施,部分門店的充電訂單量較開業(yè)初期下降40%,而總部未能提供有效的競爭應對方案,導致約35%的門店月凈利潤不足1萬元,與宣傳收益差距懸殊。
行業(yè)競爭與管理漏洞的雙重壓力
當前,閃開新能源正面臨新能源加盟賽道的激烈競爭與自身管理體系的雙重挑戰(zhàn),直接影響加盟門店的生存空間與項目的行業(yè)口碑。
從市場環(huán)境來看,新能源充電加盟賽道已進入“紅海競爭”階段,2024年新增同類加盟品牌超50個,其中不乏國家電網旗下“e充電加盟”、寧德時代“邦普循環(huán)服務站”等實力玩家——前者依托電網資源優(yōu)勢,能提供更低的電價與更快的電力增容服務。
后者憑借電池產業(yè)優(yōu)勢,推出“電池回收+充電服務”的特色模式,而閃開僅靠“低門檻”標簽難以形成競爭力,導致2025年上半年新簽門店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8%,部分區(qū)域甚至出現“門店扎堆”現象,同一商圈3公里內竟有4家閃開門店,惡性競爭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
項目自身的管理漏洞引發(fā)了大量加盟糾紛,最突出的是品牌管控的松散與合同條款的“陷阱”。品牌層面,部分加盟門店為追求短期利益,擅自抬高充電價格(較指導價高0.2-0.3元/度)、降低服務質量,嚴重損害品牌形象,但總部因缺乏有效的巡查與處罰機制,未能及時制止,導致同一城市的門店口碑兩極分化。
合同層面,不少條款存在“霸王約定”。如“總部有權調整設備供應價格,加盟者需無條件接受”“因市場變化導致盈利下滑,總部不承擔任何責任”,當出現設備故障、扶持縮水等問題時,加盟者難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2025年初,全國多地加盟者聯合投訴,稱“總部未兌現廣告投放承諾,卻以‘加盟者未完成營收目標’為由拒絕退還1萬元保證金”,此類糾紛不僅讓涉事加盟者蒙受損失,更削弱了市場對項目的信任度。
加盟者的生存壓力還來自于技術迭代與總部支持能力的脫節(jié),新能源充電技術更新迭代速度極快,2024年下半年起,800V高壓快充樁成為市場主流,但閃開總部仍為加盟門店配備480V普通快充樁,導致門店因“充電速度慢”被車主拋棄。
而當加盟者提出設備升級需求時,總部竟要求額外支付3-5萬元的升級費用,且不提供舊設備回收服務。同時,總部的培訓體系嚴重滯后,對新能源汽車最新技術、電池保養(yǎng)知識等內容的培訓幾乎空白,加盟者只能靠“自學”應對車主咨詢,專業(yè)度不足進一步影響門店競爭力。
這種“重招商、輕運營、弱迭代”的模式,讓閃開新能源的加盟生態(tài)陷入“開業(yè)易、存活難、發(fā)展弱”的惡性循環(huán)。
結語
閃開新能源的價值本質,是新能源產業(yè)風口下“草根創(chuàng)業(yè)”與“市場剛需”的嫁接產物——它以低門檻、輕模式的優(yōu)勢,為中小創(chuàng)業(yè)者打開了切入萬億賽道的窗口,卻又因設備品質、扶持能力、管理水平的不足,未能支撐起“長期盈利”的期待。對于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選擇閃開新能源從來不是“躺賺”的捷徑,而是一場“機遇與風險的權衡”。
若你身處充電需求旺盛的三四線城市或縣域,且具備一定的設備維護意識與本地資源整合能力,項目的政策紅利與市場空白或許能讓你快速實現盈利。但若是缺乏行業(yè)認知、依賴總部“全兜底”,或身處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其短板與風險則可能讓你血本無歸。
加盟新能源賽道的核心邏輯,從來不是“蹭風口”而是“做服務”。在決定入局前,不妨多走訪3家以上不同區(qū)域的已開業(yè)門店,核實設備故障率與真實盈利數據。要求總部出具詳細的成本清單與政策補貼申請流程,明確合同中設備質保、扶持責任等核心條款。更要評估自身對技術迭代、市場競爭的應對能力。
畢竟,任何加盟項目的生命力,最終都要靠“門店存活周期”與“持續(xù)盈利能力”來驗證,而這,既需要總部的賦能支撐,更離不開創(chuàng)業(yè)者的理性研判與用心運營。隨著新能源產業(y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閃開新能源若不能補齊品質與管理的短板,終將在行業(yè)洗牌中被淘汰,而那些能存活下來的加盟門店,必然是既踩準了風口,又做好了服務的務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