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彥宗
近日,羅永浩一行五人去某家西貝餐廳吃飯,一共吃了15個菜花費830元,后來他在微博上連續(xù)吐槽“真惡心”,大意是吃的幾乎都是預制菜,而且還貴。西貝創(chuàng)始人賈國龍“聽”后坐不住了,硬剛羅永浩,否認西貝賣預制菜,還表示一定會起訴羅永浩毀壞商譽。
羅永浩對賈國龍要起訴他的事,保持淡然,說已經(jīng)準備好了。他發(fā)出懸賞,稱但凡能提供西北使用預制菜證據(jù)且被認定為法律證據(jù)的,獎勵10萬元。賈國龍則借助媒體還原羅永浩當天用餐情況,稱后者當時跟服務員說“挺好”,轉頭就發(fā)微博,“已經(jīng)跨出了一個正常消費者的行為”。
目前為止,羅永浩批評西貝的所有方面,都被賈國龍否認。對于是不是出售預制菜這個焦點問題,賈國龍解釋,西貝中央廚房提供門店的面點和主食不屬于國家明文規(guī)定的“預制菜”;至于提供的預加工原料,屬于工廠化“預制”,但不是預制菜,做熟環(huán)節(jié)都在門店進行。假如將來真的對簿公堂,這個焦點問題也將是訴訟的核心問題。
打開APP,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資料圖
眼下雙方打得火熱,各不相讓。在外人眼里,羅永浩從來不懼網(wǎng)絡爭議,從他在公開場合怒砸西門子冰箱開始,直到最近因為當脫口秀評委被罵作“老登”、被要求退出脫口秀舞臺,他都對輿論風暴和民事訴訟不害怕、不拒絕,甚至是甘之若飴。而賈國龍已經(jīng)斷然否認西貝用預制菜,也將幾百家分店放在火上烤,服軟就是認輸,西貝名譽輸不起。
對公眾來說,除了看羅永浩端坐微博、舌戰(zhàn)賈國龍、公布懸賞進展,更大的看點是搞清楚一個事實、明確一種權利。一個事實就是西貝到底有沒有賣預制菜,一種權利就是出去吃飯下館子,應當有權知曉吃的是不是預制菜。這兩個看點可以不涉及預制菜的優(yōu)劣問題,卻關系消費者的知情權。
站在公共角度,羅永浩確實像他一再強調的那樣,目前站在了道德制高點。西貝承諾“不好吃,不要錢”,“歡迎顧客隨時進入后廚,參觀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過程”,也算誠意十足。但要證明自己的無辜,挽回消費者信任,可能還面臨一個考驗,即雙方對于預制菜的定義,是不是一樣。
本來,在如何定義“預制菜”上,消費者的經(jīng)驗判斷與國家標準就有分歧。在很多消費者看來,只要不是門店現(xiàn)炒的,都是預制菜;可按照有關部門去年發(fā)布的標準,中央廚房(工廠)向門店配送菜肴,只要不含防腐劑等都不屬于預制菜,羅永浩與賈國龍分別站在這兩種定性上開打。
資料圖
在預制菜概念剛出來時,很多人對它是反感的,有菜館公開打出不使用預制菜做招牌,可見預制菜是一個有點原罪的發(fā)明。
但由于其成本、效率優(yōu)勢,預制菜勢不可擋,大規(guī)模進入餐飲行業(yè)。很多消費者已經(jīng)做出了退讓,只要安全衛(wèi)生,也沒那么抵制預制菜,但前提是得明明白白消費,如果不是現(xiàn)炒就得標明。這部分是因為人們普遍覺得,預制菜沒有鍋氣,沒有現(xiàn)炒的好吃,成本也要低得多,餐館標明后,才好判斷性價比高不高,不然擔心自己糊里糊涂成了冤大頭。預制菜在工廠端怎么搞,大家看不見也管不著,但當它擺到餐桌上,到了消費端,就希望有完全、徹底的透明度。
現(xiàn)在一些餐館對預制菜欲遮還羞,用了也不明說,問了也敷衍,消費者就會像羅永浩那樣很不爽。即便要列舉預制菜的種種好處,除了它的生產(chǎn)要符合法規(guī),更要在消費環(huán)節(jié)強制它遵守道德要求——要像明碼標價一樣標明是不是預制菜,讓食客有選擇。當然前提是,大眾對預制菜的定義得統(tǒng)一,或者說,國家標準對預制菜的定義,要盡量貼合消費者的經(jīng)驗判斷,不然就算到了法庭上,官司也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