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人間的清寂與溫柔之間
1|香未點
未燃的香,靜臥在案,
像一根記得前世的木枝,
安靜得近乎虔誠。
風止,窗半掩,
一只螢火遲疑,在夜色里亮暗不定。
供水未滿,月亮正慢慢靠近。
掌心捻火石的人,
欲言又止,只吐出一聲輕嘆。
廟鐘未響,梁上的蜘蛛,
悄悄落下一根絲。
焚香之前,誰都不說話。
木魚合著呼吸起伏,
那不是聲音,而是等待。
等待一縷青煙從人間升起,
告訴天界:此刻,有人愿意安靜。
我坐下,把名字放在香灰邊,
不許愿,不訴苦,
只讓顫動的指尖
與香未點的靜默
交換一個秘密。
?
2|火石
風止于掌心,燈熄于眉間,
我守著一盞無油的燈,
等它燃出一聲"空"。
大雪未至,瓦檐先白。
昨夜夢里,石階上落下一片蓮——
那是舊年走失的光,
從心頭脫胎,步步生香。
經文不讀,只聽它從指縫滑落,
像千年前的行腳僧:
肩挑雨水,腳踏塵土,
一步一響,皆是供奉。
我也試著低頭,
把名字放進布囊里,
輕念一次,風便停;
再念一次,便有佛果,
在寒處結晶。
不是為了彼岸,
只是為了途中——
在暮色四合的時辰,
與你擦肩時,
眼中仍有光。
?
3|灰燼與炊煙
香燃盡后,灰堆如小山,
輕得像一個夢的廢墟。
指尖一觸,便散開,
像那些不再歸來的名字。
有人說,灰是終點。
可我看見炊煙升起,
它把人間的氣息
一點點遞回天穹。
于是我懂了:
終結不是消亡,
是另一種形式的呼吸。
正如柴火熄滅后,
鍋里的粥,
仍在溫熱。
創(chuàng)作談|《香火之間》
這組詩是在一個靜夜寫下的。案頭點香,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小動作,卻常常承載著深厚的情感與精神意蘊。那一刻,我突然被"香"的存在觸動:它從未燃起時的寧靜,到火石點燃時的光與氣息,再到燃盡后的灰燼和升起的炊煙,仿佛是一段生命的縮影,也是一種人間與天界的對話。
在《香未點》里,我想寫出那種未啟之前的靜候。香還沒有燃,但空氣已經充滿了儀式感,像一場沉默的預備。那是一種比祈愿更深的安靜。
《火石》是轉折?;鸸馊计穑馕吨闹械牧α勘粏拘?。這里的"蓮""經文""行腳僧"意象,是我想從生活通向古意,把香火與千年的修行、與人類的腳步聯(lián)系起來。燃燒,不只是求得彼岸,而是在途中保持光亮。
到了《灰燼與炊煙》,燃盡并不是消失。灰燼落下,炊煙升起,一種生命的循環(huán)與延續(xù)顯現(xiàn)出來。它提醒我,終結不是虛無,而是另一種歸返,就像熄滅的柴火仍舊溫暖著鍋里的粥。人間的生活,最深的安慰,往往來自這種看似平凡卻極為厚重的延續(xù)。
寫這首詩,是想表達一種感受:人間的清寂與溫柔,往往藏在最簡單的儀式里。點香,不只是通向神靈的橋梁,也是與自己內心的和解。煙火與灰燼之間,既有消散,也有生長;既有虛無,也有回響。
這或許就是詩歌的意義——在一縷輕煙里,看到世界的重量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