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鼎
三足立火,青銅如心臟跳動。
昔日是國之重器,
以煙與聲守護(hù)疆土。
今日在廚房滾燙,
不再鎮(zhèn)國,
卻仍是生活的根。
火在中央,
人間才有安穩(wěn)。
?
二、祭
燎火沖天,
香氣是古人寄出的信件。
祖先不讀文字,
只聞氣息。
谷物、牲畜、酒漿,
投入火焰,
化作莊嚴(yán)的祈禱。
食物成了供品,
味道成了證詞。
?
三、菜單
一張紙,
寫滿魚羊禽畜、豆腐與香料,
是今日的供饌,
是人間的《招魂》。
屈子列出萬千佳肴,
喚亡魂歸來;
餐館遞上滿頁菜名,
喚生人落座。
只是不再焚香于鼎,
而是結(jié)賬于臺。
?
四、味道
酸是春天,
苦是夏天,
辛是秋風(fēng),
咸是冬雪,
而鮮,永遠(yuǎn)是人心的貪戀。
一口下肚,
不僅僅是飽腹,
而是與祖先相遇,
與自我和解。
鼎已淡出廟堂,
卻在煙火里長存。
煙火氣,
是人類最古老的密碼。
?
附言
飲食,不止是生存。
它是權(quán)力的象征,
是祭祀的橋梁,
是鄉(xiāng)愁的符號,
也是我們最日常的信仰。
創(chuàng)作談
飲食,是人類最日常的動作,卻在中國文化里,被賦予了遠(yuǎn)超生理的意義。
寫這組詩的起點,是對古代飲食文化的思考:從鼎的權(quán)力象征,到祭祀的莊嚴(yán)儀式,再到《楚辭·招魂》里的食譜之美。飲食不只是飽腹,更是一種溝通,一種對祖先、天地乃至自我的呼喚。
我想在詩中建立一條時間的鏈條。
在《鼎》里,火與青銅承載的是國家;
在《祭》里,香氣是通向祖先的信件;
在《菜單》里,古代的《招魂》變成今日的餐單;
在《味道》里,酸甜苦辣鮮咸,回到個人的口腹體驗,也回到人心的本源。
這條鏈條的盡頭,是煙火氣。
我相信"煙火氣"是中國文化最溫暖、也最深刻的底色。無論權(quán)力如何更替,祭祀如何演變,飲食始終牽系著人類的記憶與感情。
寫作的過程,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涮鍋":把古老與當(dāng)下放入同一只鼎中,看它們在火焰里相遇。于是,這組詩不只是寫食物,而是借食物談文化,借文化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