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推行家校共育后,每月都開家長會、建家長群,還組織親子活動,我現(xiàn)在每周都主動和老師溝通孩子情況,家長參與度比以前高多了!家校共育肯定能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 在家長沙龍上,剛參加完學校親子運動會的劉女士,興奮地向其他家長分享感受,手里還拿著和孩子的活動合影。“你那是運氣好!我孩子學校也喊家校共育,可就是天天在群里發(fā)通知、讓家長填表格,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我根本不想?yún)⑴c,家長參與度哪有提高?不過是形式主義!” 旁邊的張先生立刻反駁,兩人聲音越來越大,引來了不少家長圍觀,原本輕松的沙龍現(xiàn)場,瞬間變成了討論 “家校共育與家長參與度” 的焦點。如今,家校共育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可推行家校共育,真的能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嗎?
不可否認,科學、務實的家校共育模式,能明確家長參與的意義與方式,激發(fā)家長的參與意愿,讓家長從 “被動配合” 轉(zhuǎn)變?yōu)?“主動參與”,顯著提高參與度。北京市某小學推行 “家校共育積分制” 后,家長參與度大幅提升:學校將家長參與的 “家長會、親子活動、課堂助教、班級志愿服務” 等行為量化為積分,積分可兌換 “家長學校課程、孩子研學優(yōu)先名額” 等獎勵;同時,學校還根據(jù)家長職業(yè)和特長,組建 “家長講師團”—— 醫(yī)生家長講健康知識,工程師家長帶孩子做科學實驗,讓家長能發(fā)揮優(yōu)勢參與教育。四年級學生李浩然的媽媽,以前很少參加學校活動,自從有了積分制,她不僅每次都參加家長會,還主動報名成為 “課堂助教”,幫老師組織手工課。她說:“家校共育讓我知道自己能為孩子教育做什么,還能發(fā)揮我的特長,現(xiàn)在我每周都盼著參與學?;顒?,參與度比以前高多了。” 一學期后,該校家長平均參與次數(shù)從之前的 2 次 / 學期,提升到 8 次 / 學期,家長群活躍度也提高了 60%。
還有深圳市某初中推行 “家校共育個性化溝通” 模式,針對不同家長的時間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方式:工作忙的家長可通過 “線上家校平臺” 查看孩子學習情況、與老師留言溝通;時間充裕的家長可參與 “線下家訪、班級管理委員會”;擅長教育的家長可加入 “家長互助小組”,分享育兒經(jīng)驗。初二學生張雅琪的爸爸,是一名程序員,平時工作繁忙,以前很少和老師溝通。推行新模式后,他每天花 10 分鐘在 “線上平臺” 查看雅琪的作業(yè)情況和老師評語,還能在線上參加 “家長教育講座”。他說:“家校共育考慮到了我們的實際情況,提供了靈活的參與方式,現(xiàn)在我不用特意請假,也能參與孩子教育,參與度自然提高了?!?該校統(tǒng)計顯示,推行新模式后,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頻率提升了 3 倍,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滿意度也從 70% 提高到 95%。
然而,并非所有家校共育推行后都能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若模式僵化、形式主義嚴重或忽視家長實際需求,反而會讓家長產(chǎn)生抵觸情緒,參與度不升反降。河南省某縣城小學推行家校共育時,僅停留在 “發(fā)通知、要材料” 的層面:每天在家長群里布置 “家長作業(yè)”—— 讓家長批改孩子作業(yè)、填寫各類調(diào)查問卷;每周要求家長寫 “育兒心得”,還要手寫簽字上交;甚至規(guī)定 “家長必須參加每一次家長會,不參加就扣孩子的德育分”。這種 “強制式” 的家校共育,讓家長苦不堪言。三年級學生王梓軒的媽媽,是一名超市收銀員,每天工作到晚上 9 點,根本沒時間批改作業(yè)、寫心得,只能每天熬夜完成 “家長任務”,最后實在受不了,干脆屏蔽了家長群,不再參與任何學?;顒?。她說:“家校共育變成了給家長增加負擔,我不僅沒精力參與,還對學校產(chǎn)生了反感,參與度怎么可能提高?” 該校后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推行家校共育半年后,家長參與家長會的人數(shù)反而減少了 20%,家長群里的互動也變得越來越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參與度還受 “家長時間、教育觀念、家庭條件” 等因素影響,若家校共育未能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推行也難以大幅提高參與度。上海市某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家長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每天工作 10 小時以上,且教育觀念相對傳統(tǒng),認為 “教育是學校的事”。學校推行家校共育時,雖然組織了多次家長會和親子活動,但家長要么因工作沒時間參加,要么因 “覺得沒必要” 不愿參與。六年級學生陳諾的媽媽,在一家服裝廠工作,每天早上 7 點上班,晚上 8 點下班,學校組織的 “周末親子活動”,她一次都沒參加過。她說:“我每天累得只想睡覺,哪有時間參加活動?而且我覺得孩子學習靠老師就行,沒必要家長參與?!?該校推行家校共育一年后,家長平均參與次數(shù)仍不足 1 次 / 學期,參與度幾乎沒有提升。
其實,“家校共育” 推行能否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關鍵在于 “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尊重家長需求、是否解決實際問題”。要有效提高家長參與度,學校在推行家校共育時,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精準定位家長需求”,通過調(diào)研了解家長的時間、職業(yè)、教育觀念等,提供多樣化、靈活化的參與方式,避免 “一刀切”;其次,“突出實際價值”,讓家長參與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解決教育難題,而非流于形式,比如組織 “家長教育講座” 幫助家長解決育兒困惑,開展 “親子實踐活動” 促進親子關系;最后,“建立激勵與反饋機制”,對積極參與的家長給予肯定和獎勵,同時及時聽取家長意見,調(diào)整家校共育模式,讓家長感受到被尊重。
此外,政府和社會也應提供支持,比如通過 “社區(qū)家長學?!?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為外來務工人員家長提供 “靈活時間的親子活動場地”,幫助家長更好地參與家校共育。只有多方協(xié)同,解決家長參與的 “后顧之憂”,才能讓家校共育真正發(fā)揮作用,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
總之,“家校共育” 推行并非必然能大幅提高家長參與度。科學、務實、尊重家長需求的家校共育,能有效激發(fā)家長參與意愿,顯著提高參與度;而形式主義、強制式的家校共育,只會增加家長負擔,降低參與度。學校在推行家校共育時,應立足家長實際,優(yōu)化模式、注重實效,才能真正讓家長從 “要我參與” 轉(zhuǎn)變?yōu)?“我要參與”,實現(xiàn)家校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