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涼爽的秋季,不少朋友卻正在經(jīng)歷著各種咽喉不適的問題,輕者咽喉有異物感,清清嗓子可好轉(zhuǎn);重者咽喉部位疼痛難忍,甚至失音,可謂是有苦難言。
而對于一些經(jīng)常要講課、用聲等的特殊職業(yè)者,咽喉不適帶來的煩惱,更是深有體會。
今天就跟大家講講秋季最常見的咽喉問題。
01 秋季咽喉問題的常見原因
秋燥傷人
燥為秋天主氣。根據(jù)中醫(yī)五行學說,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jié),分別對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即秋對應于肺,肺屬金。
秋季氣候干燥,燥氣太過容易傷人致病,最易傷人津液。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侵犯人體,首先犯肺,常出現(xiàn)口鼻咽干、咽喉異物感、咽喉腫痛、咳嗽咯痰、聲音嘶啞甚至失音等咽喉問題。
寒熱刺激
時值秋令,萬物開始干枯,從氣候特點來看,除了氣候干燥,氣溫也由熱轉(zhuǎn)涼,中醫(yī)認為這是“陽收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季天氣轉(zhuǎn)涼,容易刺激咽部黏膜血管,可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加上晝夜溫差比較大,寒熱交替,稍有不慎就著涼了,進而引發(fā)咽干、咽癢、咽痛、咳嗽和咽部異物感等各種咽喉問題。
秋季多風
秋季多風,秋風颯爽的同時,也容易讓各種灰塵、花粉、蟲媒、病菌等在空氣彌散傳播,這些都是呼吸道外源性致病因素。這些異物很容易就隨著呼吸到達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從而誘發(fā)或加重各種咽喉問題。
悲秋情緒
詩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確實容易引發(fā)一些人的憂傷情緒,即人們所說的“悲秋”。中醫(yī)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情志與五行學說和季節(jié)變化密切相關,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就對應“怒、喜、思、悲、恐”,五臟中對應于秋的“肺”屬金,情志中的“悲”屬金,加上秋天的肅殺收斂之氣,因此有時容易產(chǎn)生傷感的情緒,情志不遂又容易傷肝引起肝氣郁結(jié),加重悲秋情緒,惡性循環(huán)。
中醫(yī)病證最常見的情志病之一是梅核氣,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fā)時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臨床以咽喉中有異物感覺,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它是由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痰氣互結(jié),停聚于咽所致,故悲秋情緒也是引發(fā)或加重咽喉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點在女性群體中更為明顯。
02 秋日咽喉問題的應對
01
內(nèi)外滋潤防秋燥
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到了燥氣橫生的秋日,我們的飲食也要隨季節(jié)變化調(diào)整,“潤其燥”是秋季飲食內(nèi)調(diào)的基本原則。平素體質(zhì)虛寒的朋友可以適量吃溫潤的食物,如南杏仁、松子、核桃、龍眼肉、麥芽糖、牛油果、石榴等。平時體質(zhì)壯實容易上火的朋友可以多吃涼潤的食物,如雪梨、甘蔗、蜜柚、馬蹄、百合、沙參、麥冬、石斛、羅漢果等。常見的滋潤食物還有銀耳、葡萄、橄欖、蜂蜜、椰子、花生、豬腳、山藥、枸杞、芝麻等。
嶺南的天氣讓人愛恨不得,不少朋友家里既有除濕器又有加濕器,梅雨季節(jié)室內(nèi)濕氣纏身,秋冬季節(jié)室內(nèi)則干得不行。加濕器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室內(nèi)的干燥,從而減少燥氣入侵。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內(nèi)調(diào)為主,外防為輔。
02
適時添衣防秋涼
如今天氣逐漸轉(zhuǎn)涼,雖然白天還可以穿短袖,但早晚溫差比較大,出門最好帶上薄外套,適時添衣,尤其是抵抗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小孩。此外,夜間睡覺也要注意防寒保暖,風扇最好調(diào)定時且不要持續(xù)正對著身體吹,否則天亮后出現(xiàn)咽喉不適感的幾率大大增加。
03
出門要做好防護
秋日出門要做好防護,尤其是人群密集處,戴口罩可以減少跟病毒、細菌、花粉的接觸,大大減少呼吸系統(tǒng)的問題,不過這點因為疫情原因大多數(shù)人還是做到位的。
04
調(diào)暢情志解悲秋
秋日出現(xiàn)傷感的情緒時,其實最好的醫(yī)生就是自己,防治“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保持樂觀情緒。雖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嘆,但更要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豁達。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戶外活動是防治悲秋的好方法,如公園散步、慢跑騎行、徒步爬山等等。悲秋的情緒少了,氣機順暢了,因情志導致的咽喉不適自然而然可以得到緩解。
03 食療方推薦
橄欖牛蒡瘦肉湯
材料:
青橄欖6顆,干牛蒡根30克,豬瘦肉200克。(2人份)
做法:
青橄欖、干牛蒡根、豬瘦肉均用清水洗凈。豬瘦肉整塊不必切開,然后與其他食材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煮2個小時左右,調(diào)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
清肺利咽,生津止渴。
適合人群:
秋日咽喉不適者,常見于熬夜、長期吸煙或多吃辛辣刺激食物損傷咽喉,出現(xiàn)口干舌燥、咽痛不適、舌紅、少苔等癥。
青橄欖性平,味甘、澀、酸,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的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等。牛蒡根性涼,味苦、微甘,歸肺、心經(jīng),能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兩者搭配與瘦肉燉湯,可清肺利咽,生津止渴。
雙梗利咽湯
材料:
黨參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蘇梗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1人份)
做法:
將上述藥材全部放入鍋中,加入300毫升的水浸泡20分鐘備用;將泡過的材料與水一同倒入砂鍋中,燒開后,再轉(zhuǎn)小火繼續(xù)煮制20分鐘;關火,出鍋。
功效:
健脾理氣,化痰利咽。
適合人群:
咽喉不適伴悲秋情緒者,常見咽喉異物感、咳痰、情緒低落、舌淡紅、苔白膩等癥。
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jīng),能健脾益肺。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jīng),能化痰滲濕、健脾寧心。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jīng),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蘇梗性微溫,味甘,歸肺、脾、胃二經(jīng),能理氣解郁,寬胸利膈。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jīng),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膿。蘇梗配桔梗為臨床常用組合,《本草撮要》言:“梗(蘇梗)得桔梗,治梅核氣,蟹毒”。炙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jīng),能補脾和胃、和中緩急?!?
【來源:黃穗平說脾胃,醫(y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yī)院脾胃科 黃穗平主任中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