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身邊那些真正厲害、情緒極少波動的人,他們身上總有一種“鈍感力”。
不是說他們反應遲鈍,或者沒有感情。恰恰相反,他們對人性的洞察可能比誰都深刻,但他們選擇了一種非常規(guī)的、甚至有點“反人性”的方式來處理信息和情緒。
我們普通人的天性是什么?遇到批評就想反駁,被人誤解就急著解釋,事情搞砸了就陷入自責或甩鍋。這套反應機制,幾乎是刻在基因里的,是原始的、自衛(wèi)的、情緒驅(qū)動的。
但內(nèi)核穩(wěn)定的人,硬生生把自己從這套自動程序里拔了出來。他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延遲評判,把一切問題都看作是“課題”,而不是“攻擊”。
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其反人性。
把情緒當信號,而不是事實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情緒等同于事實。
老板批評我了,我感到委屈、憤怒。于是,“老板在針對我”這個“事實”就在我腦子里成立了。伴侶沒回我信息,我感到焦慮、不安。于是,“他是不是不愛我了”這個“事實”就變得堅不可摧。
看到?jīng)]?整個過程,我們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情緒升起,大腦立刻為這個情緒編造一個最合理的、也往往是最具災難性的解釋。
而內(nèi)核穩(wěn)定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暫?!薄?/p>
他們會下意識地在情緒和事實之間拉開一條縫隙。他們會告訴自己:我現(xiàn)在感到憤怒,OK,我收到了這個“信號”。但這只是一個信號,不代表事實就是我想的那樣。
就像汽車的警報燈亮了,你的第一反應是開去修理廠檢查,而不是當場認定車子已經(jīng)報廢了。情緒就是那個警報燈,它在提醒你“這里有情況,需要關(guān)注”,而不是告訴你“世界末日來了”。
真正消耗我們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災難性詮釋。 那個反人性的習慣,就是強行切斷這種自動的、災難性的詮釋。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承認情緒,但不被情緒綁架。
從“受害者”到“操盤手”的視角切換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那么容易感到受傷?
因為我們習慣于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在這個視角里,世界是充滿惡意的,我是無辜的,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沖我來的。這種思維模式會帶來一種短暫的“道德優(yōu)越感”,但代價是交出了人生的主導權(quán)。
而那個反人性的習慣,就是逼著自己從“受害者”的劇本里跳出來,切換到“操盤手”的視角。
什么是操盤手視角?就是把所有遭遇,都看成是牌桌上的牌,好牌壞牌都有。我的任務不是抱怨牌的好壞,而是思考怎么把手里的牌打好。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概念叫“課題分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別人怎么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管不了。你要做的是什么?是“我的課題”,也就是,我接下來要怎么做。
同事在會議上懟你,這是他的課題。你的課題不是“他為什么要這樣對我”,而是“我如何應對這個場面,才能達成我的會議目標?”
男朋友對你冷淡,這是他的課題。你的課題不是“他為什么變了”,而是“這段關(guān)系是否還滿足我的核心需求,我該如何選擇?”
把注意力從“為什么他要這樣”轉(zhuǎn)移到“我應該怎么做”上,你就從情緒的泥潭里爬了出來,拿回了主動權(quán)。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它要求你放棄抱怨的舒適區(qū),承擔起100%的責任。但這恰恰是內(nèi)心強大的開始。
為自己建立一個“心理防火墻”
說到底,內(nèi)核穩(wěn)定的人,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火墻”。
外界的信息、他人的情緒、突發(fā)的事件,都會先經(jīng)過這個防火墻的過濾。那些惡意的、消耗性的、與我無關(guān)的信息,直接就被攔截在外了。而那些有價值的反饋、需要解決的問題,才會被放進來,進入分析和處理的流程。
這道防火墻不是天生的,是靠一次次“反人性”的刻意練習建立起來的。
被人否定時,第一反應是辯解,那就停一下,問自己:“他的否定,有沒有哪怕1%的合理性?對我有沒有幫助?”
感到焦慮時,第一反應是刷手機逃避,那就停一下,問自己:“我在焦慮什么?最壞的結(jié)果是什么?我能做點什么來改變它?”
這種不斷的自我詰問和刻意練習,就是在加固你的心理防火墻。久而久之,你的內(nèi)心秩序會越來越穩(wěn)固,不會因為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兵荒馬亂。
你不再是一個情緒的海綿,被動吸收周圍的一切,而是一個有選擇的過濾器。
這個習慣,反的是我們追求情緒宣泄、即時滿足、推卸責任的本能。它要求我們克制、理性、對自己負責。
這很難,但人生的分野,往往就在于此。是選擇順應天性,在情緒的漩渦里打轉(zhuǎn);還是選擇逆著天性,去構(gòu)建一個真正由自己掌控的內(nèi)心世界。
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