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遛娃地圖No.9# 《增輯湯頭歌訣》是清代醫(yī)家汪昂所著《湯頭歌訣》的增補版本,其中第十三章通常收錄的是理血劑類方歌。理血劑主要針對血瘀、出血等與血分相關的病證,包括活血化瘀和止血兩類方劑。以下是第十三章中常見的方歌及其解析(注:不同增輯版本可能略有差異,此處以主流內容為例):
#吾輩自強 勿忘九一八# #電影《731》今日正式上映# #嘎子哥因穿警服直播帶貨被拘# #今日全國多地試鳴防空警報#
---
第十三章 理血劑
一、活血化瘀劑
1. 桃核承氣湯
歌訣:
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
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
組成: 桃仁、大黃、桂枝、芒硝、甘草。
功用: 破血下瘀。
主治: 下焦蓄血證,癥見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譫語煩渴、至夜發(fā)熱等。
---
2. 血府逐瘀湯
歌訣:
血府逐瘀歸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勞。
組成: 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牛膝、川芎、柴胡、赤芍、甘草、桔梗。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證,如胸痛、頭痛日久不愈、呃逆等。
---
3. 補陽還五湯
歌訣: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組成: 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
功用: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后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
二、止血劑
4. 十灰散
歌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櫚煨。
二薊梔黃各炒黑,用此止血熱勢衰。
組成: 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丹皮、棕櫚皮(均炒炭存性)。
功用: 涼血止血。
主治: 血熱妄行之吐血、咯血、衄血等。
---
5. 小薊飲子
歌訣: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
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組成: 小薊、生地、蒲黃、藕節(jié)、淡竹葉、木通、滑石、梔子、當歸、甘草。
功用: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血淋、尿血,小便赤澀熱痛。
---
6. 黃土湯
歌訣:
黃土湯中芩地黃,術附阿膠甘草嘗。
溫陽健脾能止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組成: 灶心黃土、白術、附子、生地、阿膠、黃芩、甘草。
功用: 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主治: 脾陽虛之便血、崩漏,癥見血色暗淡、四肢不溫等。
---
本章特點
· 活血與止血并舉:理血劑兼顧“通”與“止”,需辨證選用。
· 注重氣血關系:常配伍行氣藥(如柴胡、枳殼)或補氣藥(如黃芪)以增強療效。
· 劑型多樣:湯劑、散劑(如十灰散)均常見,需注意煎服方法(如灶心黃土先煎)。
---
使用注意
1. 活血劑孕婦慎用,止血劑需防留瘀。
2. 辨證需明確虛實寒熱,如血瘀屬實熱用桃核承氣湯,虛寒用溫經(jīng)湯(本章未列但屬理血劑)。
如需具體方劑的劑量或現(xiàn)代臨床應用,可進一步參考中醫(yī)典籍或臨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