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預(yù)示新時代將臨
夏五月,驕陽似火,蒙古大軍駐扎在小濮州城外。營帳連綿數(shù)里,旌旗在熱風(fēng)中獵獵作響。忽必烈的大帳設(shè)在最高處,帳前立著九尾白纛,象征著他尊貴的身份。
帳內(nèi),忽必烈正與幾位漢臣議事。他身著簡樸的蒙古長袍,卻坐在漢式的檀木椅上,案幾上攤開的是漢文典籍。這位蒙古王子與他的先祖?zhèn)兘厝徊煌瑢h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宋先生,李大人,請直言不諱。"忽必烈的聲音低沉有力,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我欲知治國安邦之道,漢地之法有何可取之處?"
宋子貞微微躬身,花白胡須隨著他說話輕輕顫動:"殿下明鑒。漢唐盛世,皆以仁政為本。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則天下歸心。"
李昶接過話頭,聲音清朗:"軍紀嚴明尤為關(guān)鍵。昔日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故能百戰(zhàn)百勝,百姓簞食壺漿以迎。"
忽必烈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手指輕輕敲擊案幾。帳外傳來戰(zhàn)馬的嘶鳴聲和士兵的操練聲,與帳內(nèi)文雅的談話形成鮮明對比。
"報——"一名親兵掀開帳簾,"探馬來報,汝南一帶糧草充足,可為我軍所用。"
忽必烈眼中精光一閃:"傳令拔都兒,率先鋒部隊前往籌備糧草。"他頓了頓,加重語氣,"記住,毋妄殺一人!若有違令者,軍法處置!"
親兵領(lǐng)命而去,腳步聲漸漸遠去。宋子貞與李昶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這在以殺戮聞名的蒙古軍隊中,可是前所未有的命令。
七月甲寅日,大軍抵達汝南。天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蟬鳴聲此起彼伏。忽必烈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金黃的麥田和忙碌的農(nóng)民,眉頭微皺。
"楊惟中,郝經(jīng)。"他喚來兩位心腹,"命你二人為江淮宣撫使,安撫百姓,宣揚我軍仁政。"
二人領(lǐng)命時,忽必烈注意到站在一旁的必阇赤孫貞。這位年輕的漢人官員面容嚴肅,腰桿筆直如松,眼神中透著堅毅。
"孫貞。"忽必烈突然開口,"軍需事務(wù)由你全權(quán)負責(zé),務(wù)必保證糧草供應(yīng),同時——"他意味深長地看了孫貞一眼,"嚴明軍紀。"
孫貞深深一揖:"臣定不負殿下所托。"
當夜,軍營中篝火點點。孫貞正在帳中核對糧草數(shù)目,忽聽外面一陣騷動。他放下毛筆,快步走出帳外。
"怎么回事?"他厲聲問道。
幾名士兵押著一個滿身酒氣的蒙古軍官走來,那人衣冠不整,臉上還有抓痕。被押著的農(nóng)民模樣的男子鼻青臉腫,嘴角滲血。
"大人,阿爾斯楞隊長醉酒后強闖民宅,搶奪財物,還...還玷污了這家的女兒。"士兵低聲報告,不敢抬頭看那醉醺醺的軍官。
阿爾斯楞是忽必烈的親兵隊長,戰(zhàn)功赫赫,平日里趾高氣揚。此刻他醉眼朦朧,看到孫貞反而笑了起來:"喲,漢人小子,管到你爺爺頭上了?"
孫貞面沉如水:"按軍法,當斬。"
阿爾斯楞的笑聲戛然而止,他瞪大眼睛:"你敢!我可是大汗的親兵!"
孫貞不為所動,命令士兵:"將他綁了,押送大帳,聽候殿下發(fā)落。"
阿爾斯楞掙扎起來,破口大罵:"漢狗!你算什么東西!殿下不會聽你的!"
騷動引來了更多士兵圍觀,竊竊私語聲四起。有人擔憂,有人憤慨,更多人則等著看好戲——一個漢人官員敢動蒙古貴族的親信?
孫貞押著阿爾斯楞來到忽必烈大帳外時,已是深夜。帳內(nèi)燈火通明,顯然忽必烈還未休息。
"殿下,孫貞有要事稟報。"孫貞在帳外高聲說道。
帳簾掀起,忽必烈親自走了出來。他看了一眼被五花大綁的阿爾斯楞和跪在一旁哭泣的農(nóng)民,眉頭緊鎖。
"進來說。"他簡短地命令道。
帳內(nèi),孫貞詳細稟報了事情經(jīng)過。阿爾斯楞跪在地上,酒已經(jīng)醒了大半,臉色煞白。
"殿下,屬下只是一時糊涂..."阿爾斯楞聲音發(fā)顫,"看在屬下追隨您多年的份上..."
忽必烈沉默良久,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那聲音在寂靜的帳內(nèi)格外清晰。孫貞站得筆直,目不斜視,但手心已經(jīng)沁出汗水——他知道自己正在挑戰(zhàn)蒙古軍隊根深蒂固的特權(quán)觀念。
終于,忽必烈開口了:"孫愛卿,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
孫貞深吸一口氣:"按軍法,當斬。殿下明令'毋妄殺',阿爾斯楞卻強闖民宅,奸淫擄掠,罪加一等。"
阿爾斯楞猛地抬頭,眼中充滿不可置信:"殿下!屬下為您流過血!"
忽必烈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燭光下投下長長的陰影。他走到阿爾斯楞面前,俯視著這位曾經(jīng)的勇士。
"阿爾斯楞,你可記得我今日的命令?"
"記...記得。"
"那你為何違抗?"忽必烈的聲音突然提高,"因為你覺得自己是蒙古人,就可以凌駕于軍法之上?"
阿爾斯楞啞口無言,額頭抵在地上,渾身發(fā)抖。
忽必烈轉(zhuǎn)向?qū)O貞:"明日午時,全軍集合,當眾處決阿爾斯楞。"他頓了頓,"由你親自監(jiān)斬。"
孫貞深深一揖:"臣遵命。"
次日正午,烈日當空。全軍列陣于校場,鴉雀無聲。阿爾斯楞被押上臨時搭建的高臺,面如死灰。臺下,蒙古士兵們表情復(fù)雜,漢人士兵則挺直了腰桿。
孫貞身著官服,站在臺中央,聲音洪亮:"阿爾斯楞違抗軍令,奸淫擄掠,按律當斬!此乃殿下親自裁定,望諸位引以為戒!"
劊子手的大刀在陽光下閃著寒光。阿爾斯楞最后看了一眼坐在高處的忽必烈,眼中充滿哀求,但忽必烈面無表情。
刀光閃過,鮮血濺在黃土上,迅速被干燥的土地吸收。全場肅穆,只有風(fēng)吹動旗幟的聲音。
忽必烈站起身,環(huán)視全軍:"軍令如山,法不容情。無論蒙古人、漢人,違令者同罪!"他的聲音如雷貫耳,"我等南下,非為殺戮,而為安民。再有違令者,阿爾斯楞就是榜樣!"
宋子貞站在文官隊列中,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他低聲對身旁的李昶說:"此真明主也。蒙古有此人,天下或?qū)⒁字鳌?/span>"
處決結(jié)束后,孫貞回到自己的營帳,發(fā)現(xiàn)案幾上多了一個錦盒。打開一看,是一方上好的硯臺和一支狼毫筆,底下壓著一張紙條,上面用漢文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執(zhí)法如山"。
沒有署名,但那筆跡孫貞認得——是忽必烈親筆。
帳外,夕陽西下,將整個軍營染成金色。士兵們井然有序地操練著,沒有人敢大聲喧嘩,更沒有人敢擅離營地。忽必烈的九尾白纛在晚風(fēng)中飄揚,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