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你們敢信嗎? 黃渤在《戲臺》合同上狠狠劃掉了“片酬2000萬”這行字,直接寫了“票房過5億再分賬”! 當時陳佩斯老爺子手心里全是汗,劇組窮得連道具費都付不起,兒子積蓄、老搭檔朱時茂的養(yǎng)老金全填窟窿了。 黃渤還自掏150萬墊錢,拉著姜武、尹正一起零片酬演出,擺明了就是要賭一把,賭觀眾會不會為誠意買單。
結果呢? 上映前三天慘透了! 排片只有5%,全是午夜場,票房預售才幾十萬。 誰知道第四天直接炸鍋! 社交平臺上全是“黃渤京劇扮相”熱搜,他提前半年拜師學戲,包子鋪蹲點學吆喝,抖袖念白全是真功夫7。 70后帶著90后沖進影院,上座率72小時暴漲600%,排片從5%飆到30%。 票房跟坐火箭似的,首周破億,十天沖3億。
最后《戲臺》硬是賣了4.1億! 但同期的《東極島》才3.9億。 要知道,《東極島》成本5個億啊,回本得15億票房,簡直虧到褲衩都不剩910! 《戲臺》成本才1億左右,陳佩斯甚至抵押了北京四環(huán)的房子。 說白了,小成本干翻了大制作,觀眾這次真沒瞎。
口碑更是虐心對比。 《戲臺》豆瓣穩(wěn)在8.0分,預售階段幾乎零差評。 可《東極島》一上映就被罵成篩子,豆瓣到現(xiàn)在都不敢開分。 有人說《東極島》劇本篡改歷史,把漁民救人事跡拍成“好萊塢爽片”,主角刻成超級英雄,管虎以前的爭議言論還被翻出來罵。 反觀《戲臺》,民國梨園荒誕諷刺,三教九流粉墨登場,底層伙計、戲院經(jīng)理、黑幫老大、軍閥大帥,結構像“銜尾蛇”閉環(huán),底層壓榨底層,權力鏈循環(huán)諷刺。 年輕人看職場隱喻,老人看戲曲文化,95后觀眾居然占37%。
排片這事兒更氣人! 《戲臺》最高排片才15%,好多場次塞在上午和午夜。 觀眾嗷嗷喊“想看看不到”,影院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有人連續(xù)三天守同一場次,散場時全場鼓掌。 社區(qū)老年大學包場,年輕人刷短視頻翻拍戲曲臉譜。 可排片就是上不去! 要是多給點黃金場次,破5億絕對沒問題。
#熱問計劃#黃渤和陳佩斯的分賬協(xié)議其實精得很! 協(xié)議規(guī)定:票房不到5億,黃渤分文不??;過了5億,雙方按比例分賬。 黃渤團隊還搞了“階梯分成”,3億內按3:7,3-5億按5:,超過5億按7:。 這招狠啊,直接綁定利益共同體。 黃渤更看重資源置換:陳佩斯手握《戲臺》《托兒》等話劇IP,黃渤有影視工業(yè)化能力,雙方能搞“話劇IP影視化-電影IP話劇化”雙向開發(fā)。
有人說這是“流量反哺老藝術家”,但數(shù)據(jù)打臉,陳佩斯經(jīng)典IP核心受眾2800萬人,85%愿意為他進影院。 黃渤近五年主演平均票房12.6億,個人帶動基礎票房約4億。 兩人疊加,5億本就是保底線! 分賬模式降低項目風險,盈虧平衡點從3億降到1.8億。 非票房收入(網(wǎng)絡版權、短視頻二創(chuàng)、話劇改編)占比35%,就算院線撲了也能回血。
《戲臺》讓資本方看到了恐怖真相:觀眾不再迷信“大制作+流量明星”,故事真實感和情感共鳴才是王道。 陳佩斯抵押房產(chǎn)、七年打磨劇本,黃渤零片酬、學戲半年,姜武尹正仗義加盟,這群人拼的不是錢,是尊嚴。 而《東極島》呢? 5億砸特效、請明星,結果口碑票房雙崩,續(xù)集計劃基本泡湯。
現(xiàn)在問題來了:如果《戲臺》排片翻倍,票房真能碾軋《東極島》兩倍嗎? 資本下次還敢賭“老戲骨+零流量”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