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詩人孫幼明游歷廣州千年古剎六榕寺,面對花塔巍峨、殿宇深幽、香煙繚繞的禪林勝境,感懷佛理之深邃、人生之虛幻,揮筆寫下《六榕寺》一詩:“花塔高聳殿宇深,靈光普照破紅塵。六榕寺里香千炷,不問前程有幾人?!贝嗽娝木涠郑Z言簡練而意蘊深遠,既描繪了六榕寺的莊嚴氣象,又抒發(fā)了對世俗名利的超然之思,堪稱一首融景、情、理于一體的禪意佳作。
首句“花塔高聳殿宇深”,以空間意象開篇,勾勒出六榕寺的整體格局?!盎ㄋ奔戳潘聝鹊臉酥拘越ㄖ崂?,因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題“花塔”二字而得名。此塔八角九層,內藏十七層,高逾五十七米,為嶺南現(xiàn)存最高的宋代古塔。詩人以“高聳”二字狀其雄偉,令人想起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茫氣勢,又似王勃《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霄”的壯闊。花塔高聳入云,不僅是建筑的奇跡,更是信仰的象征,它如一根擎天之柱,連接塵世與佛國。
“殿宇深”三字,則轉向寺院內部,寫其幽邃?!吧睢弊钟玫脴O妙,既指建筑群落的縱深布局,回廊曲折,庭院重重,又暗喻佛理之深奧難測。此字令人聯(lián)想到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那是一種遠離喧囂、步入靜謐的禪修之境。六榕寺自南朝梁代創(chuàng)建,歷經(jīng)千年興廢,殿宇層層疊疊,香火綿延不絕,“深”字不僅寫其形,更寫其神——那是一種時間沉淀下來的莊嚴與肅穆。
第二句“靈光普照破紅塵”,由景入理,轉入對佛理的感悟?!办`光”一詞,源自佛教語匯,指佛菩薩顯現(xiàn)時所放射的祥瑞之光,如《華嚴經(jīng)》中“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xiàn)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所描述的佛光普照。此處“靈光普照”,既可理解為佛塔與殿宇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的實景,更象征佛法智慧如光明般遍照世間,驅散無明黑暗。
“破紅塵”三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凹t塵”為佛家術語,指世俗的紛擾與欲望,如《紅樓夢》中“紅塵滾滾,誰解其中味”所感嘆的人生迷途。佛教主張“看破紅塵”,超脫生死輪回。詩人言“破紅塵”,正是對佛法力量的禮贊——那靈光不僅照亮建筑,更能穿透人心,使人從名利追逐、愛恨糾纏中覺醒。此句令人想起王維《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禪意:陽光穿過密林,照亮青苔,正如佛光穿透塵世,照亮本心。孫幼明以“破”字代“照”,更顯佛法之銳利與力量,非溫柔撫慰,而是徹底覺醒。
第三句“六榕寺里香千炷”,轉寫實境,描繪香火之盛?!跋闱ъ摹辈⒎菍崝?shù),而是極言其多,形容信眾如云,香火鼎盛。焚香禮佛,是漢傳佛教的重要儀式,象征虔誠與供養(yǎng)。此景令人想起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盛況,那是一種信仰彌漫于天地之間的宏大圖景。六榕寺自1983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寺院以來,香火日盛,每逢節(jié)慶,信眾絡繹不絕,香煙繚繞,如云似霧,構成一幅“人間佛國”的生動畫面。
末句“不問前程有幾人”,筆鋒陡轉,由盛轉思,發(fā)人深省。前句寫“香千炷”,極言信眾之多;此句卻問“不問前程有幾人”,反襯出世人禮佛之目的多為祈求現(xiàn)世利益——或求官運亨通,或求財運興旺,或求姻緣美滿。真正能“不問前程”,即放下對世俗得失的執(zhí)著,只為尋求心靈解脫而禮佛者,實屬少數(shù)。此句深得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精髓,暗含對功利化信仰的批判。
此句令人想起蘇軾《南華寺》中“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的自省,又似白居易晚年“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的超然。孫幼明以反問作結,不作評判,卻引人自思:我們焚香禮佛,究竟是為求福報,還是為求覺悟?是為“問前程”,還是為“破紅塵”?
全詩四句,前兩句寫景狀物,后兩句抒情議理,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上,既有古典詩詞的凝練典雅,又不失現(xiàn)代白話的清晰直白。尤其“不問前程有幾人”一語,平實中見深刻,如暮鼓晨鐘,發(fā)人深省。
在1988年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物質追求日益增強,而精神信仰卻面臨挑戰(zhàn)。孫幼明此詩,恰如一面明鏡,照見世人內心的矛盾與困惑。他并非否定祈福求安的世俗愿望,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不應止于功利,而應指向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超越。
今日重讀此詩,六榕寺的花塔依舊高聳,香火依然鼎盛。而詩人那一問——“不問前程有幾人”——依然在歷史的回音壁上久久回蕩,提醒每一位踏入禪門的訪客:我們來此,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求一簽之吉兇,還是為尋一心之安寧?是為“問前程”,還是為“破紅塵”?這一問,穿越三十余載光陰,依然直指人心,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