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要能“共情”,首在明確與誰共情、為何共情、如何共情。當前部分談話存在“走過場”現(xiàn)象:或居高臨下、照本宣科,令人生畏;或隔靴搔癢、回避矛盾,令人失望;或一味說教、忽視傾聽,令人疏遠。這類談話看似進行了,實則未觸心弦,難達實效。究其根源,是未能真正把握共情的對象與內涵。
共情,首先要與談話對象共情。干部談話不是單方面的指令傳達,而是雙向的情感溝通與思想交流。這意味著要走出辦公室、走進心里頭,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誠傾聽對方的所思所慮、所困所難。譬如,與基層干部談話,需理解其面臨的壓力與委屈;與年輕干部交流,需體會其成長的迷茫與渴望。同時,也要與組織“共情”,準確把握組織的要求與期待,確保談話不偏離政策方向、不喪失原則底線。共情的本質,是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在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中引導人、成就人。
當前談話實踐中,不會共情、不善共情的問題仍較突出。有的干部把談話簡化為“布置任務”,缺乏溫度;有的雖有意共情,卻方法失當,或過度承諾,或一味迎合,反而削弱了談話的嚴肅性與有效性。真正的共情,既不是無原則的同情,也不是機械的程序執(zhí)行,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與真誠尊重基礎上的引導藝術。它要求談話者既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快速捕捉對方情緒與訴求;又擁有扎實的政策功底,能精準闡釋組織意圖;更要有溫暖的人文關懷,能給予實實在在的理解與支持。
讓談話充滿共情,需要把握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注重平時觀察。談話不能臨時起意,而要建立在日常了解基礎上。通過工作調研、隨機交談等多種方式,把握干部的一貫表現(xiàn)和思想動態(tài),使談話內容接地氣、有針對性。二是善用具體事例。談話時要避免空泛議論,善于引用工作中的真實案例:“上次處理群眾投訴時,你耐心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值得肯定”“在重點項目推進中,你主動協(xié)調解決困難的擔當精神令人印象深刻”。通過具體事例,讓談話對象感受到組織的關注和理解。三是強化跟蹤問效。談話結束后,要關注思想轉變和實際表現(xiàn),通過工作成效檢驗談話質量,形成談心談話與工作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李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