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N” 結對共建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新實踐
中原科技學院作為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引領高校,自結對共建工作啟動以來,在“1+1+N”框架內,與結對共建地方和學校,搭建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橋梁,實現了大學資源和地方、地方中小學校思政課建設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協同育人強大合力。
一、構建“1+1+N”結對共建體系,明確工作目標
舉辦許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1+1+N”結對共建(中原科技學院片區(qū))簽約儀式,中原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魏都區(qū)、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東城區(qū)4地,按照“共建、共享、共促”的原則,圍繞形成一套工作機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動、打造一批示范“金課”、產出一批優(yōu)質課程資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學研究成果、培養(yǎng)一支優(yōu)秀師資隊伍的“六個一”工作目標,系統(tǒng)化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
二、發(fā)揮引領作用,解決突出問題
(一)推動資源輻射下沉,實現優(yōu)勢互補。充分發(fā)揮學校在教育教學、理論闡釋、思想引領方面的優(yōu)勢,將豐富的學術資源、師資資源下沉到地方和地方中小學校。如,組織教師專門為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和培訓,提升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自結對共建以來,先后為4地和所屬中小學校開展教師培訓5次超300人,向4地所屬中小學校開放圖書館、資料室,暢通引領、帶動和支持中小學思政課建設通道。
(二)開展集體備課會,提升教學質量。定期組織跨校、跨區(qū)域的集體備課和研討交流活動。集體備課會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整合,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自“1+1+N”一體化結對共建以來,中原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組織開展集體備課會12次,積極助力縣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三)貫通實踐育人鏈條,增強育人實效。一方面,協同組織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貫通實踐育人鏈條。如,組織大中小學生共同走進許昌市紅色教育基地、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特殊的思政課堂”。另一方面,積極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分別同鄭州市二七紀念館、襄城縣毛主席視察紀念館、魏都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楊水才紀念館簽署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
(四)推進同課異構實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聯合4地和所屬中小學校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針對同一教學內容,不同學段的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授課。如,在“法治教育”主題的同課異構活動中,小學教師通過采訪許昌市基層立法研究基地讓學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識,初中教師通過模擬法庭、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應用,高中教師則通過訪問許昌市綜合執(zhí)法大隊和社會熱點分析讓學生掌握法律的本質和價值,大學教師則組織學生志愿者前往社區(qū)為居民開展普法宣傳,這種同課異構的實踐,既為各級思政課教師提供了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也讓學生感受到了不同風格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習興趣。問卷調查顯示,參與同課異構活動的班級,學生課堂參與度活躍度平均提高了20%。
三、取得顯著成效,展現思政教育新風貌
(一)教學成果豐碩。與4地和所屬中小學校共同打造了一批示范“金課”。如,東城區(qū)打造的“校社相融通思政耀東城”課程思政地域品牌和“紅色育人地圖”思政課程地域品牌,受到廣泛好評;魏都區(qū)開發(f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場館思政課”“社會思政課”等課程資源,已在全區(qū)中小學推廣使用。此外,學院教師和4地中小學教師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目前已立項市級以上課題10余項。
(二)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在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研究等活動中,大中小學思政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得到持續(xù)提升。中原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在指導中小學教師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也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同學段思政教學的理解。據統(tǒng)計,自結對共建以來,中小學思政教師在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數量較之前增加了10%,學院教師也有多項教學成果獲得市廳級以上獎勵。
(三)學生獲得感增強。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據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從之前的85%提升到了93%,認為思政課對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很大幫助的學生比例從 88%提升到了94%。
中原科技學院立足思政課課堂主渠道,發(fā)揮高校教師和教科研優(yōu)勢,積極貫通大中小學思政課“小課堂”,充分發(fā)揮思政引領力,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貢獻了“點子”,給出了“思路”。今后,中原科技學院將繼續(xù)深化結對共建,以更強思政引領力,譜寫更多教育強市“思政力量”。
來源:中原科技學院
審核 | 董瑾鼎
責編 | 呂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