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人相處時,我們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理解、被認可??哨A得他人贊同從非強辯或說服,而是一門關于尊重與共情的學問,藏在每一次耐心傾聽與真誠共情里。
曾讀過林肯的一則軼事。他初入政壇時,常因急于反駁對手而陷入爭執(zhí)。某次議會辯論,他本想激烈駁斥一位反對者的觀點,卻在開口前突然停下,轉而問道:“先生,我很好奇,您堅持這個想法的初衷是什么?”正是這句詢問,讓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緩和下來。反對者細數(shù)自己的考量,林肯靜靜傾聽,適時點頭,最后才溫和地說:“您的擔憂很有道理,我此前確實忽略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場辯論最終沒有輸贏,卻讓許多人開始認同林肯的主張。這讓我想起卡耐基的名言:“贏得爭論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論。”強行說服只會筑起高墻,而傾聽與理解,才是打開人心的鑰匙。
生活里的小事更藏著這樣的智慧。鄰居阿姨曾因小區(qū)綠化問題與物業(yè)爭執(zhí)不休,幾次溝通都不歡而散。后來她換了種方式,先找到物業(yè)經(jīng)理說:“我知道你們既要維護綠化,又要考慮業(yè)主需求,肯定很為難?!边@句話讓經(jīng)理緊繃的神情放松下來。阿姨接著說:“我觀察到咱們小區(qū)老人多,要是能在綠地旁加幾條休息長椅,大家既能賞景又能歇腳,您覺得呢?”最終,物業(yè)不僅采納了建議,還特意征求了更多業(yè)主的意見。阿姨說:“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人家才愿意聽你說?!边@恰如警句所言:“欲取之,先予之;欲服人,先容人。”
其實,贏得贊同的本質,是讓他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就像春風化雨,不是用力量推開阻礙,而是用溫柔浸潤人心。當我們放下“說服”的執(zhí)念,多一份“理解”的耐心,多一次“共情”的嘗試,贊同便會在彼此的真誠溝通里,自然生長出來。這門學問,無關技巧,只關人心——你愿意懂別人,別人才愿意懂你。
